悠草网

搜索

萨满医疗文化特点

“萨满”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世界性原始宗教,萨满文化是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古老文化,是现存的“活化石”。我国是一个萨满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研究萨满中最具代表性的萨满医疗文化,对于了解黑龙江传统医药文化形成与演变的历史和发展脉络,丰富传统医药内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萨满文化内涵与特征

“萨满”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称谓,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称为“萨满”,雅库特人称为“奥云”,蒙古族称女萨满为“奥德根”,男萨满为“勃额”。有学者认为满语释义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激动的人”,很形象地指代了萨满教仪式中“跳神人”的外在形象。另有学者通过考证得出“萨满”原意为“知道”“知晓”“晓彻”,即能通达、了解和领悟“神”意的人,是“智者”,是贯通宇宙,具有超凡本领的特殊人物。当前学术界较为公认的解释是:萨满是通过所谓的“情绪癫狂”“跳动”“激动不安和乱舞”等外在的肢体语言展示其可以“晓彻”神意的异能。

萨满教以“万物有灵”为思想基础,其演变先后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阶段。萨满主要为“抓的”“举的”“许的”三种,通过“跳神舞”“击神鼓”“唱神曲”等形式寻找冲撞神灵、得罪祖先、对先人不敬等病因,达到除病驱邪等目的。萨满医疗文化中的病因观主要有:侵入型疾病、失魂型疾病、违背道德型疾病、巫术伤害型疾病。治病方式主要有:病态型、凭灵型、脱魂型、意识型、智者型等。

远古时期萨满治病要经过“三香、九拜、六访、六敬、七嗽、七洗、七跺”后才击鼓到神案叩问病因,程序为拜请萨满、布设神堂、请神、降神、送神等五个步骤。萨满通过灵魂出体或降神附体来诊断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以达到除去疾患的目的。民间萨满的职责是为本氏族袪灾除病,凭借萨满的各种神威祝祭活动,以维护氏族内部的生命安全与正常秩序。

“萨满”最早见于南宋人许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中,有“珊蛮者,女真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的记载。1914年善之发表在《地学杂志》第六期上的《萨满教》一文是中国学界公认的第一篇关于萨满教的学术研究文章。17世纪欧洲一些记载中使用了“萨满”一词,19世纪欧美学者在著作中开始广泛使用“萨满”和“萨满教”。目前,“萨满”一词已演变成国际上通用的学术用语,用英文“shamanism”表述。萨满学家马卡洛克认为“萨满”是从通古斯族开始的,指出“萨满”职责主要是治病和占卜,他通过进入忘我的失神状态和超自然界直接接触等方式,发挥人与神交流的媒介作用。

萨满医疗文化特点

萨满教聚集在北半球高寒地带,分布地域广,涉及民族多,其内容和形式各异,但基本内涵如祭祀、占卜、禳灾、祛病、歌舞等传统文化形式大体相同,其医疗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神秘性、地域性、时空性、民族性和实用性等。具体表现为:

萨满的核心是祛病除邪、治病救人,满足人们战胜病魔,缓解病痛,追求健康的需要。前苏联著名学者谢·亚·托卡列夫在《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一书中指出,“早期的萨满职责影响了他们的文化结构,大凡天文、地理、历史、医药等诸学科无不知晓,但其最主要的职责还是驱邪除病。”萨满利用当地植物和动物集成土药土法,为族人进行简单的剖、割、缝合等轻微手术,并自制医用针、刀等器械,用火燎、热烘、艾灸、冰敷、气熏、口喷、吸吮与虫噬、放血、血敷、针灸等技法治病,疗效显著。

萨满突出精神作用,运用非药物疗法,适当兼顾药物,产生“信则灵”的效应,用经验验证疗效。萨满通过巫术(精神)、精神抚慰、心理疗法等灵魂治疗术,非药物治疗如针灸、按摩、导引、气功、音乐疗法、拔罐、刮痧、砭石等,还利用自然动植物,自制药物对病人施治,常用土药单方或复方制作各种丸散膏丹,并配以喷、摩、灸、烤等技术祛病,如“盐酒米袋烙风祛病”、“烧柳叶熨咬伤”、“燃艾子灸伤痛”等。药物、非药物与巫术并用,精神慰藉,安慰补偿,防灾祛邪,减轻痛苦,在临床实践中使医术发挥最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