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下降三大部位要保暖

  进入11月,北方已是秋意阑珊,而南方的广州仍“乍凉还热”,虽没太多的寒意,但早晚的气温也已明显下降。近来,各大医院感冒、拉肚子的病人有所增加,旧病复发的也不在少数。对此,专业人士指出,不少人就是因未随气温变化适时添衣盖被所致。他认为,虽然民间有“春捂秋冻”可健身之说,但这一养生理论并非人人适合,特别是慢性病患者,稍不注意就会“冻”发旧病或加重病症。

  养生贴士盲目“秋冻”易“中招”

  “春捂秋冻”不宜过了头三大关键部位要防冻

  最近,不少医院里感冒腹泻的病人明显增多,而胃溃疡、老慢支、关节炎等老病号也开始频频回访医院,其中有不少人就是因早晚不注意保暖引起的。有“中了招”的感冒患者一到医院就找医生理论,说自古‘春捂秋冻’不都是养生的经验之谈嘛?难道老祖宗的话不可信?

  对此,专业人士解释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秋天气候热凉相兼,时而有夏天的热感,时而有冬天的寒意,对于正常的健康人群,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既能避免陡然添衣增被太多而频繁出汗,致阴津伤耗、阳气外泄,又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但这种养生的理论也不能生硬地套用在每个人身上。

  “中医讲究个体差异,比如体弱的老人和身量不足的小孩,由于自身的调节能力差,遇冷抵抗力易下降,这时就不能一味地强调‘秋冻’的好处,而更应注意随气温变化适时添衣加被,以免着凉生病。”专业人士提醒说,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过去少见的“暖冬”如今频频造访,忽冷忽热的极端气候越来越常见。现在正处在季节交替之际,建议有慢性疾病史的患者对反复无常的天气更应多一层“戒备心”,紧跟凉热的变化适时调整好作息、衣着和饮食,提高身体对气候变化的耐受力。

  “春捂秋冻”不宜过了头

  现在是深秋时节,又有人将之称为“乱穿衣”时节,虽然天气一天天变凉,但夏装、秋装甚至冬装都有人穿,五花八门。虽说穿衣如喝水,冷暖自知,但刘教授指出,这个时节穿衣还是有一定讲究的。

  “南方的深秋不比北方,‘薄衣御寒’在目前的广州仍可适用。”专业人士解释道,民间有“春捂秋冻”的说法,意思是身体健康的人不要因气温稍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能穿短袖衬衫时,尽量不要穿长袖;能穿单衣时,尽量不要加外套,晚一点添厚衣物,可让肌肤有暴露于凉风中的机会,甚至适当地“冻一冻”,通过这种方式,可锻炼和增强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抗病能力。

  当然,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即使是健康人群,“薄衣御寒”也不能过了头,衣物厚薄和长短的程度虽因人而异,但衡量的办法可以稍微活动时不觉得浑身发热、阵风吹到时不打冷颤为宜。除了衣着,落夜凉意渐显时,睡觉更应适当添衣盖被。

  “古人有‘急脱急着,胜似服药’一说,强调衣着要随一天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不要因为只是微热或微寒而强忍着。以这种做法来防病,的确比吃药还管用。”专业人士说,在秋冬交替之际,这种养生的方法对于年老体弱及患有慢性病的人来说,的确更实在些。

  三大关键部位要防冻

  “即使是健康人,‘秋冻’也要把握好‘度’,对于身上一些关键的部位,天凉时也要特别呵护。”专业人士提醒说,以下三个部位要尽量“防冻”:

  第一个部位是腹部,特别是有胃病史和结肠炎的人更要注意。一般来说,上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胃肠不适,导致腹绞痛和腹泻;而下腹部受凉则对女性的危害更大些,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特别是在经期,腹部更要时时保暖,提醒爱美的女性该适时收起露脐装;

  第二个部位是脚部,俗话说,“脚冷冷全身”,爱穿超短裙和拖鞋的女性要小心了,脚部若受冻,身体抵抗力易下降,病邪便“有机可乘”;另外,专业人士特别指出,人的五脏六腑在足部有相应的敏感区或反应点,若受冻,可反射性地引起相关部位的毛细血管收缩,对于患有心血管病的人,包括足底在内的双脚更要时时保暖;

  第三个部位是肩膀,眼下深秋,入夜气温降得快,睡觉时不盖肩膀肩关节也会“很受伤”。提醒患有肩周炎的人更要高度警惕,而喜欢穿吊带衣裙的贪靓一族也要适可而止了,毕竟,保护肩和背的健康跟美丽一样重要。

  五类老病号“秋冻”易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