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草网

搜索

川楝子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川楝子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 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本植物与楝近缘而相近,主产于四川,其果实入药,名川楝子。其果实成熟时外表呈金黄色,悬生于树枝上,形似小铃,故名金铃子。

  【药材历史考证】川楝子,原名楝实。其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荆山山谷。”《本草图经》曰:“今处处有之,以蜀川者为佳。木高丈余,叶密如槐而长。三四月开花,红紫色,芬香满庭间。实如弹丸,生青熟黄。十二月采实。”并附有“简州楝子”和“梓州楝实”图。简州,在今四川简阳;梓州,在今四川三台县。李时珍曰:“楝长甚速,三五年即可作椽。其子正如圆枣,以川中者为良。”根据以上本草图文考证,其主流品种与现今药用川楝子相符。《本草图经》所述“今处处有之”者,也包含有同属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

  【植物形态鉴定】落叶乔木,高达10m以上。树皮灰褐色,小枝灰黄色,幼枝部分密被星状鳞片。二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有小叶5~11片,小叶片卵形或狭卵形,长4~7cm,宽2~3.5cm,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两侧常不对称,全缘或少有疏锯齿;总叶柄长5~12cm。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密被短毛及星状毛;花淡紫色,直径6~8mm;萼片与花瓣均为5~6;雄蕊10~12,花丝连合成筒;雌蕊1,子房上位,6~8室。核果近球形,直径可达3cm,黄色或黄棕色,内果皮坚硬木质,有6~8棱。种子扁平,长椭圆形,黑色。花期3~4月,果期9~11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类球形,直径2~3.2cm。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少数凹陷或皱缩,具深棕色小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成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纵棱,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粒。气特异,味酸、苦。

  【药材显微鉴定】果皮横切面:外果皮细胞类方形,外被厚角质层。中果皮主为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直径约16um;分泌细胞圆形或椭圆形,长85~197um,宽40~127um;内侧散布有细小维管束。内果皮主要为纤维,亦分布有石细胞,靠近中果皮的纤维多纵向排列,内侧的纤维多横向排列;晶纤维含晶细胞,壁呈不均匀增厚,常数个相连,胞腔内含草酸钙棱晶,少数含簇晶。粉末特征:黄棕色。①内果皮纤维及晶纤维成束,常上下层交错排列或排列不整齐。纤维长短不一,稍弯曲,末端钝圆,直径9~36um。壁极厚,有的不规则纵裂成须束状,孔沟不明显,有的胞腔含黄棕色颗粒状物;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木化,含方晶,少数含簇晶。②果皮石细胞不规则长条形或长多角形,有瘤状突起或钝圆短分枝,弯曲呈S形,有的石细胞类圆形、类长圆形,直径14~54um,长约至150um,壁厚9~13um,孔沟较稀而短,胞腔细窄,每一短分枝细胞呈星状;也有石细胞壁稍厚,胞腔充满棕色物。③果皮孔纹细胞类长多角形或长条形,壁稍厚,弯曲,具圆纹孔或斜纹孔,常可见数个纹孔集成纹忆域。④种皮细胞鲜黄色或橙黄色。断面观细胞扁平,壁厚,有纵纹孔;表面观多角形,有较密颗粒状纹理。⑤种皮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胞腔内充满淡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物,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此外,有果皮表皮细胞、种皮色素细胞、种皮内表皮细胞、草酸钙方晶及簇晶。

  【生境分布】生于平坝及丘陵地带,常见栽培。分布于甘肃、河南、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

  【采集加工】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饮片炮制

  1.川楝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炒川楝子:取净川楝子,切厚片或碾碎,照清炒法炒至表面焦黄色。

  【性能功用】苦,寒;有小毒。归肝经、小肠经、膀胱经。舒肝,行气,止痛,驱虫。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内服:4.5~9g,水煎服。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附注

  1.置通风干燥处贮藏,防蛀。

  2.苦楝子: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的干燥成熟果实。其产地、植物形态详见苦楝皮一药条下。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果实呈长椭圆形,长1.5~2cm,直径1~1.5cm。表面淡黄棕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多皱缩,具深棕色小点。顶端钝圆,微下陷,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果肉松软,淡黄色,带黏性。果核呈圆形,质坚硬,一端平截,一端尖,有5~6条纵棱,内分5~6室,每室含黑褐色扁椭圆形种子1粒。气特异。味酸、苦。本品有小毒,具舒肝行气止痛、驱虫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胸胁、腹脘胀痛,疝痛,虫积腹痛。内服常用量4.5~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