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桐泪
别名:胡桐律,胡桐碱,石律,石泪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化痰软坚。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牙疳;中耳炎;瘰疬;胃痛
使用方法: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研末撒。内服:煎汤,6~10克;或入丸,散。 用药宜忌 《海药本草》:多服令人吐。《本草汇言》胃家虚寒不食者勿用。 各家论述 《唐本草》: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海药本草》:主风疳NI齿牙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日华子本草》:治风蚛牙齿痛,兼杀火毒并面毒。《医学启源》:瘰疬非此不能除。《纲目》:咽喉热痛,水磨扫之,取涎。《本草汇言》:降火热,清痰结。
摘录于:《中华本草》
胡桐泪
拼音名:Hu Tong Lei
别名:胡桐律,胡桐碱,石律,石泪。
中药胡桐泪为杨柳科植物胡杨的树脂流入土中,多年后形成的产物。多在冬季采收,除去泥土杂质,干燥。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10~15米。树皮淡灰褐色,下部条裂。芽椭圆形,褐色,长约7毫米。苗期和萌枝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的波状齿牙;成年树小枝泥黄色;枝内富含盐分,叶形多变;叶柄微扁,约与叶片等长,萌枝叶柄长仅1厘米;叶片卵圆形,卵状披针形,三角形状卵形或肾形,先端有粗齿牙,基部楔形,阔楔形,圆形或截形,基部有2腺点,两面同色。雄花序长2~3厘米,轴有短柔毛;雄蕊15~25,花药紫红色,花盘边缘有不规则齿牙;苞片略呈菱形,上部有疏齿牙;雌花序长约2.5厘米,果期长达9厘米,子房长卵形,柱头3,2浅裂,鲜红或淡黄绿色。蒴果长卵圆形,长10~12厘米,2~3瓣裂,无毛。花期5月,果期7~8月。
药材性状
胡桐泪不规则的颗粒状小块或小薄片状,多相互粘结成疏松的团块。表面棕黄色至棕色,具角质样光泽。质脆易碎,断面颜色稍浅,放置则逐渐变深。气极微,味微苦,涩,嚼之微粘牙,稍有砂粒感。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粉末待征:棕黄色。树脂状物呈不规则的多角形,淡黄色,常带裂隙和纹理。多混杂有两种非腺毛,一种长而细,直径约10μm;一种短而粗,直径约20μm,并有少量的淀粉粒和草酸钙方晶。
理化鉴别:
- 胡桐泪的1%甲醇液,加盐酸2滴,振摇后再加镁粉少许,微加热,5~10分钟后溶液显棕红色。(检查黄酮类)
- 加热软化融溶,燃之微起泡,呈亮黄色火焰;微有芳香气散出,残渣黑色。
- 取胡桐泪甲醇液0.5毫升,加5%亚硝酸纳2滴,溶液呈乳状淡黄色;再加5%氢氧化钠2~4滴,则变成暗血红色溶液。(检查酸羟基)
- 薄层色谱:用微量吸管吸取胡桐泪甲醇液,以水杨酸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CMC薄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醇-甲酸(25:3:1:1)展开,展距13厘米,在紫外光灯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有相同颜色的荧光斑。
性味与归经
味苦;咸;性寒;归肺;胃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化痰软坚。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牙疳;中耳炎;瘰疬;胃痛
使用方法
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研末撒。内服:煎汤,6~10克;或入丸,散。
用药宜忌
- 《海药本草》:多服令人吐。
- 《本草汇言》胃家虚寒不食者勿用。
各家论述
- 《唐本草》: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
- 《海药本草》:主风疳NI齿牙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
- 《日华子本草》:治风蚛牙齿痛,兼杀火毒并面毒。
- 《医学启源》:瘰疬非此不能除。
- 《纲目》:咽喉热痛,水磨扫之,取涎。
- 《本草汇言》:降火热,清痰结。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