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猪油
别名:
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解毒止痒。主治风湿肿痛;湿热疮毒;皮肤溃疡;臁疮;体癣。
使用方法:外用:适量,涂擦。内服:浸酒,10~20克。 用药宜忌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湿热疮毒者勿用。 药材处方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风湿痹痛: 雪猪油配白酒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痒疹: 雪猪油配小毛茛涂擦。《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体癣: 雪猪油配蓝花毛茛涂擦。《四川中药志》治臁疮久烂:煅龟板,煅山螺蛳壳,轻粉,共研细末,和匀,雪猪油调涂。《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臁疮久烂: 雪猪油配瓦松涂敷。《四川中药志》治脚生痒疮: 明雄黄,冰片,共研细末,和匀,雪猪油调搽。 各家论述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风湿肿痛,痒疹疮毒,臁疮久烂。
摘录于:《中华本草》
雪猪油
拼音名:Xue Zhu You
英文名:Marmot fat
中药雪猪油为松鼠科动物喜马拉雅旱獭,灰旱獭,草原旱獭,长尾旱獭的脂肪。于冬季捕后杀死,剥皮,剖腹去内脏,取出板油,装入雪猪胃内,挂起风干即成。
原形态
喜马拉雅旱獭,大型的地栖松鼠类。体长46~58厘米,体重3~6kg。颈粗短。耳熟短圆。尾扁平而短,长约13厘米,不超过后足长的2倍。四肢粗壮,前足拇趾退化,爪很小,其余4趾,爪长而弯曲,后足趾爪较短。吻侧毛淡棕色,有黑色须。鼻背具黑色或黑褐色斑。眼眶上缘有明显的黑色条纹。头顶黑色与棕色相混,两侧至耳基淡黄色。背面褐色与不规则黑纹相混,针毛中段苍白色,尖端黑色。喉,胸,腹部及四肢均为淡黄色,底毛全为灰黑色。臀部呈深棕黄色。尾毛与体色相似,唯尖部黑色。幼体较成体色淡。
灰旱獭,大小,形态与喜马拉雅旱獭相似,但腹面色调深浓,呈深棕黄色或圭棕色。体长46~54厘米,重4~6kg。耳短小。足爪粗短。尾较短,13~15厘米,不及体长1/3。体背淡黄色或沙黄色,间杂黑色或褐黑色。吻,颊,耳下深棕褐色。耳沙黄色。尾与体色相似,但尾端黑褐色。
草原草獭,体形小,长约36~49厘米,重3~4kg。尾长11~12厘米,约为后足长的2倍。体背淡褐色或浅锈色,间杂淡白色,绝无黑褐色。额,头顶纯褐色。耳浅橙黄色。腹面棕褐色,毛基暗褐色。尾深褐色,尾端锈褐色。
长尾旱獭,噗大型旱獭。体长47~50厘米,重4~5kg。尾较长,18.5~22厘米,明显超过后足长的2倍。耳甚小,几不显露。毛被长而厚密。通体橙黄以或赭黄色,背毛毛端常染有深褐色。腹色与背色近似,但棕色较深,背腹间无明显分界。尾端黑色或赭褐色。
药材性状
装入胃内的脂肪油外形如镦石状,大小似鸭蛋,外表黄色。内部多已卷缩成团,伸张后,长,宽10~15厘米,厚约1厘米。质柔润。以张大,厚实,色黄白者为佳。
性味与归经
味辛;性温;归脾经。
功效与作用
祛风除湿;解毒止痒。主治风湿肿痛;湿热疮毒;皮肤溃疡;臁疮;体癣。
使用方法
外用:适量,涂擦。内服:浸酒,10~20克。
用药宜忌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湿热疮毒者勿用。
药材处方
-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风湿痹痛: 雪猪油配白酒服。
-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痒疹: 雪猪油配小毛茛涂擦。
-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体癣: 雪猪油配蓝花毛茛涂擦。
- 《四川中药志》治臁疮久烂:煅龟板,煅山螺蛳壳,轻粉,共研细末,和匀,雪猪油调涂。
-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臁疮久烂: 雪猪油配瓦松涂敷。
- 《四川中药志》治脚生痒疮: 明雄黄,冰片,共研细末,和匀,雪猪油调搽。
各家论述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风湿肿痛,痒疹疮毒,臁疮久烂。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