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油
别名:桐子油
功效与作用:涌吐痰涎;清热解毒;收湿杀虫;润肤生肌。主治喉痹;痈疡;疥癣;烫伤;冻疮;皲裂。
使用方法:外用:涂擦;调敷或探吐。 药材处方 《简便单方》治血风臁疮:胡粉(煅过,研),桐油调作隔纸膏贴之。《简便单方》治血风臁疮:船上陈桐油石灰(煅过),人发(拌桐油炙干)。为末,仍以桐油调作膏,涂纸上,刺孔贴之。《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治慢性溃疡:桐油,鲜桑白皮适量。捣烂,敷于创面,干后再换,直至痊愈为止。《濒湖集简方》治脚肚风疮如癞:桐油,人乳等分。扫数次。《摘元方》治酒皶赤鼻:桐油入黄丹,雄黄敷之。《救急方》治冻疮皲裂:桐油一碗,发一握。熬化瓶收,每以温水洗令软,敷之。《华佗危病方》解砒石毒:桐油三升灌之,吐即毒解。《中医科学》治被火灼伤:桐油,石灰。先将石灰搅水澄清,取清水,入桐油数滴,急以竹枝搅之,半时起白色胶质,敷患部,清快异常。《贵州草药》治指疔:用纱布浸桐油包患处;或将患指浸泡在桐油内。
摘录于:《中华本草》
桐油
拼音名:Tong You
英文名:tung oil
别名:桐子油。
中药桐油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种子所榨出的油。
原形态
油桐,小乔木,高达9米。枝粗壮,无毛,皮孔灰色。单叶互生;叶柄长达12厘米,顶端有2红紫色腺体;叶片革质,卵状心形,长5~15厘米,宽3~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楔形,全缘,有时3浅裂,幼叶被诱色短柔毛,后近于无毛,绿色有光泽。花先叶开放,排列于枝端成短圆锥花序;单性,雌雄同株;萼不规则,2~3裂;花瓣5,白色,基部具橙红色的斑点与条纹;雄花具雄蕊8~20,排列成2轮,上端分离,且在花芽中弯曲;雌花子房3~5室,每室1胚珠,花柱2裂。核果近球形,直径3~6厘米。种子具厚壳状种皮。花期4~5月,果期10月。
性味与归经
味甘;辛;性寒;有毒。
功效与作用
涌吐痰涎;清热解毒;收湿杀虫;润肤生肌。主治喉痹;痈疡;疥癣;烫伤;冻疮;皲裂。
使用方法
外用:涂擦;调敷或探吐。
药材处方
- 《简便单方》治血风臁疮:胡粉(煅过,研),桐油调作隔纸膏贴之。
- 《简便单方》治血风臁疮:船上陈桐油石灰(煅过),人发(拌桐油炙干)。为末,仍以桐油调作膏,涂纸上,刺孔贴之。
- 《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治慢性溃疡:桐油,鲜桑白皮适量。捣烂,敷于创面,干后再换,直至痊愈为止。
- 《濒湖集简方》治脚肚风疮如癞:桐油,人乳等分。扫数次。
- 《摘元方》治酒皶赤鼻:桐油入黄丹,雄黄敷之。
- 《救急方》治冻疮皲裂:桐油一碗,发一握。熬化瓶收,每以温水洗令软,敷之。
- 《华佗危病方》解砒石毒:桐油三升灌之,吐即毒解。
- 《中医科学》治被火灼伤:桐油,石灰。先将石灰搅水澄清,取清水,入桐油数滴,急以竹枝搅之,半时起白色胶质,敷患部,清快异常。
- 《贵州草药》治指疔:用纱布浸桐油包患处;或将患指浸泡在桐油内。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