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子
别名:椿树子,香铃子,香椿铃
功效与作用:祛风;散寒;止痛。主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胃痛;疝气痛;痢疾。
使用方法:内服:煎汤,6~15克;或研未。 药材处方 《四川中药志》治风寒外感:香椿子,鹿衔草。煎水服。《湖南药物志》治胸痛:香椿子,龙骨。研末冲开水服。《四川中药志》治风湿关节痛:香椿子炖猪肉或羊肉服。《湖南药物志》治疝气痛:香椿子五钱。水煎服。《贵州中医验方》治痔漏:香椿子,饴糖。蒸服。 各家论述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发汗,治心胃气痛。 《四川中药志》: 除风寒,治冷骨风及风湿关节痛。
摘录于:《中华本草》
香椿子
拼音名:Xiang Chun Zi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Toona
别名:椿树子,香铃子,香椿铃。
中药香椿子为楝科植物香椿的果实。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
香椿,叶乔木,高达16米。树皮暗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有时具柔毛。偶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5~50厘米,有特殊气味;叶柄红色,基部肥大;小叶8~10对,小叶柄长5~10毫米;叶片长圆形至披针状长圆形,长8~15厘米,宽2~4厘米,先端尖,基部偏斜,圆或阔楔形,全缘或有疏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色淡,叶脉或脉间有长束毛,花小,两性,圆锥花序顶生;花芳香;花萼短小,5裂;花瓣5,白色,卵状椭圆形;退化雄蕊5,与5枚发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5室,花盘远较子房为短。蒴果椭圆形或卵圆形,长约2.5厘米,先端开裂为5瓣。种子椭圆形,一端有翅。花期5~6月,果期9月。
药材性状
干燥果实,长2.5~3.5厘米。果皮开裂为5瓣,深裂至全长2/3左右,裂片披针形,先端尖,外表黑褐色,有细纹理,内表黄棕色,光滑,厚约2.5毫米,质脆。果轴呈圆锥形,顶端钝尖,黄棕色,有5条棕褐色棱线。断面内心松泡色黄白。种子着生于果轴及果瓣之间,5列,种子有极薄的种翅,黄白色,半透明,基部斜口状,种仁细小不明显。气微弱。以完整,干燥者为佳。
性味与归经
味辛;苦;性温;归肝;肺经。
功效与作用
祛风;散寒;止痛。主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胃痛;疝气痛;痢疾。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6~15克;或研未。
药材处方
- 《四川中药志》治风寒外感:香椿子,鹿衔草。煎水服。
- 《湖南药物志》治胸痛:香椿子,龙骨。研末冲开水服。
- 《四川中药志》治风湿关节痛:香椿子炖猪肉或羊肉服。
- 《湖南药物志》治疝气痛:香椿子五钱。水煎服。
- 《贵州中医验方》治痔漏:香椿子,饴糖。蒸服。
各家论述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发汗,治心胃气痛。
《四川中药志》: 除风寒,治冷骨风及风湿关节痛。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