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八日为中国腊八节(the laba Rice Porridge Festival)。民间有食腊八粥的习惯。俗话常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是过年的前奏曲。所以时序一进入腊月,街上的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也开始忙碌起来,注重传统的中国人更是觉得只有在腊八节喝下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才是对上一年的完美收尾。

  腊八粥也叫八宝粥,相传腊八节是佛祖“成道”之日,佛寺要仿效牧女献糜的故事,取八种香谷和果实制粥供佛,故名八宝粥,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

  到了宋代,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成为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

  腊八节来源

  腊八也是佛教的盛大节日。相传释迦牟尼出家修行六年毫无收获,静思太过,饿晕在菩提树下。一个牧羊女路过看到,便以杂粮和野果配以清泉煮一碗粥给他吃。释迦牟尼吃完粥后气力恢复,继续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后,终于在腊月初八悟道成佛。

  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成佛,表达像佛祖那样艰苦修行的决心,各地佛寺在腊月初八举行浴佛会诵经,并用谷物果实等熬粥供佛,赠予门徒和信众以纪念佛祖。

  腊八节的习俗

  1、熬腊八粥

  宋代煮腊八粥的配料为胡桃(核桃)、松子、乳蕈(蘑菇)、柿饼、板栗,加上米和豆,共七样,象征佛家“七宝”,蕴含着酸辣苦甜咸人生五味,故称“七宝五味粥”。后人不明其义,多称腊八粥为“八宝粥”,有时还一定要凑够八种米豆果子来熬粥。事实上各朝各代的腊八粥配料都各不相同,老舍先生还笑称腊八食材是“小型农业展览会”。所以说只要是多种食材熬制即可,不必纠结于八种配料。

  中国地域特色显著,腊八粥也有“甜党”、“咸党”之分,形式虽然多样,但在这个节日里,不变的是大家随粥喝下的那一份热腾腾的情怀。中国人总是喜欢把美好愿望与诱人食材通过舌尖上的味蕾联结起来,那些食材自然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希冀,桂圆代表“团圆”,核桃象征“和和美美”,百合意味着“万事和睦”……

  2、泡腊八蒜

  泡腊八蒜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腊八蒜用醋腌制而成,成品色如翡翠,口味偏酸微辣。老北京吃腊八蒜还有小故事源自于“蒜”与“算”谐音。旧京时各家店铺有在年前腊月结账的习俗,一般从腊八日起查算,正如俗语“吃过腊八饭,就把年事办”,所以腊八节也称“腊八算”。

  自腊八这天起,放债人带一小罐腊八泡蒜送给欠债人,欠债人一看就明白是几个意思了。一些借债的穷苦人无力还债,为了回避算账索债的人“算账”,就做“腊八蒜”吃,以消除“晦气”,欢欢喜喜过个吉祥年。

  3、晒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黄山市黟(yī)县的民间风味特产,腊八豆腐由大豆、辣椒、五香等原料经传统手工艺精制而成,有“素火腿”之称。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带甜,又香又鲜。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又造一道菜,明清时期,徽商外出经商,一般的食物不易保存,一家商户的妻子运用腌制的办法给她丈夫做了豆腐作为外出经商跋涉的食物,味美且干燥容易携带,后来收到大家好评,纷纷效仿,那位商人为了感谢自己的妻子就之为“老婆豆腐”,黟县的“老婆”字音发声很像“腊八”,久而久之这豆腐也被称作腊八豆腐。

  4、煮腊八面

  腊八面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这主要是因为以前中国北方一些地区不产或少产大米,人们不吃腊八粥而吃腊八面。前一天把面条擀好,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到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这种习俗至今依然沿袭。

  5、吃腊八冰

  俗语说“来年成不成,先看腊八冰”。腊八这天一大早,人们要到河边砸冰背回家,谓之“腊八冰”。谁起得早,第一个打上冰,谁就更有好运气。还有说腊八前一天,用盆子舀水结冰,到了腊八节就把冰从盆子里取出敲碎吃。据说吃了这天的冰,以后一年都不会肚子疼,当然这只是一种“据说”。

  “腊八”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要从腊八这天起,清扫屋宇灰尘。当天要吃腊八粥,黟县、休宁县北乡一带还晒干豆腐,称“腊八豆腐”。腊八过后,家家开始宰年猪,互相请吃杀猪酒,裹糯米粽,做米??,煎油豆腐,炒花生、蚕豆,做芝麻糖、冻米糖等。还要人家将婚嫁活动安排在这一天举行,故有民谣曰:“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