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刨棒_别名:海螵蛸、墨鱼骨

一级分类
动物药
二级分类
分类
抹刨棒
年份
mange mbauz mbungv
别名
海螵蛸、墨鱼骨
来源
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 brune的内壳。
形态特征
1.原动物 体形近椭圆形,两侧对称。全体分头、肺和躯干(胴部)三部分。头部前方和脚连接,故称头足类。口在头顶端中央,周围生有10条肉质的腕,腕末端有吸盘,其中2条为足腕,较躯干部长。触腕穗狭小,长度为触腕的1/4,其吸盘小而密,约排成20行。胴部长约15.7厘米,宽约6.5厘米,后腹面有一个腺孔,常流出近红色带腥臭味的浓汁。肉鳍在胴部两侧,自后向前渐狭,左右两鳍末端分离。体背面灰褐色,散布有光泽的白色斑点,雄斑大,雌斑小。肉壳长椭圆形,后端无骨针。 2.内壳(海螵蛸) 呈长椭圆形而扁平,边薄,中间厚,长9~14厘米,宽2.5~3.5厘米,中间厚度为1.2~1.5厘米,腹面白色,有水波状纹。背面磁白色而略带暗红色,有不明显的小疣状突起。中央有一条脊状隆起,边角质呈半透明状。末端无骨针。体轻,质松脆,易折断,断面有微向背面弯曲的平行层纹。除背部硬膜外,其它部分可擦下细粉。
生态分布
生活在海洋中。产于广西沿海的北海、合浦、钦州、防城等县市;分布于我国沿海各省份。
采集加工
春夏到海边或海滩上收集,或食用时取下,洗净晒干备用。
性味
味咸、涩,性微温。
功效
收敛止血,制酸,止带。
传统应用
治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胃出血、肺结核咯血、白带、功能性子宫出血、湿疹、溃疡久不收回。
用法用量
9~15克,水煎服,或研末每用1.5~3克,开水冲服;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或水调敷。
方例
1.白带 抹刨棒(海螵蛸)24克,决达亮(白背叶)根1.5克,结公旁(鸡冠花)9克,叶瑰旁(野菊)花24克,水煎,日分2次服。
化学成分
内壳含碳酸钙85%以上,其煅品含量增大[1]。还含壳角质6%~7%,黏液质10%~15%,少量磷酸钙、氯化钠[2]及镁、钾、锌、铜、铝等10多种无机元素。此外,内壳中含蛋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1]。
药理
1.骨缺损修复作用  在家兔双侧桡骨中1/3处用手锯造成1cm全缺损,分别植入高压消毒的陈年海螵蛸和新鲜海螵蛸,不植任何物体和植自体骨进行比较,术后2星期、4星期摄X线片检查,8星期时宰杀,标本剥除软组织后摄片并做病理切片检查。发现海螵蛸具有明显的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其中陈年海螵蛸作用强于新鲜海螵蛸[1]。海螵蛸具有促进骨折愈合作用,缩短骨折愈合时间,能促进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增生与骨化[2]。
2.抗辐射作用  以60Co为辐射源,剂量率为1.59Gy/min~1.72Gy/min,照射剂量为7Gy(小鼠为6.25Gy),大鼠照射后1h开始灌服海螵蛸提取物5g/kg。结果表明,海螵蛸可明显提高照射大鼠30d的存活率,对血中5-羟色胺的含量也显示有提高作用,而对血小板数量和骨髓DNA含量均无明显改善[3]。
3.抗肿瘤作用  将S180肉瘤移植至ICR-CR小鼠的皮下和腹腔内,然后连续给瘤内注射剂量为25mg/kg和100mg/kg的海螵蛸丙酮提取物,发现其分别抑制53%和82%的肉瘤生长。腹腔内注射剂量为50mg/kg、100mg/kg和150mg/kg的海螵蛸提取物可分别抑制52%、60%和77%的瘤细胞生长。并可延长腹水型肉瘤小鼠的存活时间,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4]。
4.抗溃疡作用  海螵蛸因其所含有钙盐,能中和胃酸[5],因此可缓解泛酸及胃烧灼感等。同时能促进溃疡面炎症吸收,还可改变胃内容物pH,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加速溃疡面愈合[6]。海螵蛸所含胶质与胃中有机质和胃液作用后,可在溃疡面上形成保护膜,使出血趋于凝结[7]。海螵蛸200mg/只给大鼠灌胃及与胃液在体外反应均能降低胃液总酸度。海螵蛸200mg/只应用1次和连用10d均能增加胃组织cAMP含量,而且用药10d作用更明显。此外,还能增进胃黏膜PGE2的合成。提示:海螵蛸系通过中和胃酸,以加强细胞保护等作用途径来实现其防治胃溃疡的作用[8]。
出处
中国瑶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