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清肝汤_汤剂
别名 | |
处方来源 | 外科正宗1617年
|
药物组成 | 川芎3g,当归3g,白芍3g,生地黄3g,柴胡3g,黄芩3g,山栀3g,天花粉3g,防风3g,牛蒡子3g,连翘3g,甘草节3g。
|
功效 | |
主治 | 血虚火动,肝气郁结,致思鬓疽,初起尚未成脓者,毋论阴阳表里,俱可服之。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用水400ml,煎至320ml,空腹时服。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1.带状疱疹:应用本方:柴胡9g,川芎9g,黄芩9g,栀子9g,白芍12g,当归12g,牛蒡子12g,天花粉12g,生地15g,连翘15g,防风6g,甘草6g。热毒重加双花15g,板蓝根15g;湿重加苍术12g,黄柏12g,胆草9g;便秘加大黄9g。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治疗带状疱疹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6岁;病程最短6日,最长15日。结果:经治疗症状全部消失,皮疹消退且随访3个月无复发。 2.阿米巴肝脓疡:应用本方加减:柴胡8g,黄芩10g,连翘10g,天花粉10g,生苡仁10g,冬瓜仁10g10g,牛蒡子7g,生甘草7g,蒲公英12g,细生地9g,山栀9g,白芍9g。水煎服。肝胆实火偏重,加龙胆草、金银花;有痢疾史,大便粘垢带脓血者,加白头翁、秦皮;久病正虚,神疲气短者,加黄芪、党参;久病阴伤,夜热早凉者,加青蒿、丹皮、地骨皮,去黄芩、山栀;血瘀痛剧者,加制乳没、制香附。治疗阿米巴肝脓疡31例,病变部位皆在肝右叶;其中男性29例,女性2例;年龄30-40岁9例,41-50岁17例,51-60岁5例;有痢疾史者19例,无痢疾史者12例。结果:21例痊愈,8例有效,2例无效。退热时间4-8日,平均61日;肝肿消退,疼痛减轻或消失时间6-13日,平均9日;肝影及液平或局限性隆起消失时间9-15日,平均11.8日。疗程最短者9日,最长者15日,平均12日。 3.小儿异位性皮炎:应用本方加味:柴胡2g,黄岑l.5g,黄柏l.5g,黄连l.5g,瓜蒌根l.5g,甘草l.5g,桔梗l.5g,山栀子l.5g,地黄l.5g,芍药l.5g,川芎l.5g,当归l.5g,薄荷l.5g,连翘l.5g,牛蒡子l.5g。按上药比例制成浸膏剂。2-4岁2.5g,4-7岁4.0g,7-15岁5.0g,早晚分2次口服,用药时间定为12周。治疗小儿异位性皮炎25例,年龄2-15岁;男15例,女10例;均为去除病因、外用治疗未效者。22例给药达8周以上。在给药前2周先停用抗过敏药物,以免影响对药效的评价,原则上不使用含有类固醇激素类软膏。开始治疗后第1、2、4、8、12周对皮肤搔破程度、皮肤症状等分为4级判断。结果:显效0例(0%),改善10例(40%),稍见改善7例(28%),无恶化7例(28%),恶化l例(4%)。认为在用药1周后其瘙痒减轻程度有统计学意义。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备注 |
近期更新
- 导气合剂_合剂
- 聪脑汤_汤剂
- 还精方_
- 自拟中药外洗方_汤剂
- 防风通圣散_
- 中药清胰汤_汤剂
- 化湿降糖饮_汤剂
- 通窍活血汤加减_汤剂
- 补中益气汤_
- 复方枣仁胶囊_胶囊
- 自拟中药方_外用
- 骨复生胶囊_
- 自拟莪参胃炎汤加减方_汤剂
- 小青龙汤_汤剂
- 丹泽饮_汤剂
- 百合固金汤加减_
- 自拟中药方剂_汤剂
- 自拟中药复方_汤剂
- 红元煎_汤剂
- 八正散加味_汤剂
- 自拟中药方_外用
- 宫复安口服液_
- 桂龙咳喘宁胶囊_
- 扶正理气逐瘀汤_
- 自拟中药方_颗粒剂
- 喘宁软胶囊_
- 瓜草红板汤_汤剂
- 自拟中药方_外用
- 癌痛消膏_
- 补肾清热毒方_
- 调胃消胀汤_汤剂
- 化痰软坚片_
- 化瘀消痞汤_汤剂
-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方_汤剂
- 妇舒汤_汤剂
- 黄葵胶囊_
- 独活寄生汤_汤剂
- 复健胶囊_
- 双柏散_外用
- 复脉定胶囊_
- 蝎竭药膏_外用
- 迪银片_
- 八味芍药栀子汤_汤剂
- 复方龙枣汤_汤剂
- 四神丸合中药_外用
- 宣肺脱敏方_颗粒剂
- 透疹止痛方_外用
- 调肝泻火汤_
- 二妙散加味_汤剂
- 自拟中药方_汤剂、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