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壮火食气

    人体中内养脏腑,外充肌肤的阳气,是生理上的火,称为“少火”;若阳气过亢,火热内生,则成病理上的“火”,称为“壮火”。这种亢盛的火,能使物质的消耗增加,以致伤阴耗气,叫壮火食气。...

  • 中阳不振

    指中焦脾胃阳气虚弱,消化机能不振。主要症状有食少不化、呕吐,泄泻、四肢清冷,面色萎黄,唇淡等。多见于慢性消化不变,慢性痢疾等病。...

  • 中气不足

    中气指中焦脾胃之气。中气不足即脾胃虚弱。因脾胃虚弱而引起功能衰退,运化无力,不能上输精气。表现为食欲不振,食后易胀,面色淡白,眩晕倦怠,气虚乏力,胃痛喜按,大便稀烂等。...

  • 中气下陷(气虚下陷)

    又称“脾气下陷”。是中气不足的进一步发展。主要症状有面色淡白,眩晕易汗,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便意频数,小便淋沥等。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

  • 正虚邪实

    正虚,指正气虚弱,邪实,指邪气结聚或邪气过盛。全语指因邪气过盛,致正气抗病机能低下所出现的病理现象。见于热性病者,如阳明腑实证因日久失下,除见潮热,谵语,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等...

  • 燥胜则干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燥气偏胜出现干燥的病理。燥气太过,就会耗伤津液,出现口唇鼻咽干燥,皮肤燥裂,干咳,大便干结等伤津症状。...

  • 正邪相争

    指正气与邪气互相争持之意。就广义的来说,一切疾病都是正邪相争的反映;就狭义的来说,指外感发热病出现寒热往来的病理。恶寒是正不胜邪,发热是正气抗邪外出,因正气与邪气互相...

  • 燥结

    指病邪化热后,邪热结于胃肠,胃肠津液受伤的病理。主要症状有身热或午后潮热、腹胀痛、便闭、尿赤、舌红苔黄干燥,脉数等。...

  • 燥气伤肺

    指秋燥的邪气伤于肺。燥是六淫之一,秋天气候干燥,容易从口鼻入侵于肺,耗伤肺津,出现干咳无痰,或咯痰带血,咽喉疼痛,胸胁痛等燥气证候。临床上分为温燥和凉燥。多见于上呼吸道感...

  • 瘀热在里

    瘀是积滞停留之意。瘀热在里,有两种情况:指阳明之热,因无汗不能外越,又因小便小利,水湿内停,热受湿困,瘀积在里,湿热郁蒸,久则发为黄胆;指体内有瘀血停留,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发热。...

  • 营卫不和

    语出《伤寒论》。卫是指防卫于体表的阳气,营是汗液的物贸基础。营卫不和,一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表证自汗有两种情况:一是“卫弱营强”。因卫外的阳气虚弱,失去外固的...

  • 瘀热

    指热与痰湿互结,郁积于里的热证;指体内滞留的瘀血,郁而化热。...

  • 阴阳两虚

    即阴阳俱虚。多是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而出现阴虚与阳虚的证候同时并见的病理现象。参见“阴虚”、“阳虚”条。...

  • 饮家

    指平素患有水饮病的患者。张仲景《金匮要略》指出水饮患者的证候是患者感到口渴,在饮水后又出现呕吐,认为这是水饮停留在心下(指胃脘)。...

  • 营气不从

    指血脉里面的营气运行阻碍,出现痈肿的病理。《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气是流行于经脉里面的,如果因邪气的侵攻,或长期恣食膏梁厚味,热毒内阻...

  • 阴虚阳浮

    指真阴不足、津血亏损而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理变化。其主要表现有头目眩晕、面色潮红、目赤、咽干、喉痛,牙痛等。参见“阴虚阳亢”条。...

  • 阴虚阳亢

    阴虚指精血或津液的亏虚。一般在正常状态下,阴和阳是相对平衡的,互相制约而协调。阴气亏损,阳气失去制约,就会产生亢盛的病理变化,出现病理性功能亢进,称为“阳亢”。因此,阴虚...

  • 阴虚肺燥

    指肺燥之由于阴虚所致者。肺为娇脏,怕受火灼,如肺肾阴虚,内热虚火灼伤于肺,则肺燥而阴更虚。主要症状有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咽痛嘶哑,舌嫩红苔少,脉细数等。可见于肺结核,慢性咽...

  • 阴虚火旺

    指阴精亏损而致虚火亢盛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性欲亢进,烦躁易怒、两颧潮红、口干、咳血等。参见“阴虚阳亢”,“水亏火旺”,“命门火旺”等条。...

  • 阴盛阳衰

    与阳虚阴盛病状大抵相同,但病机有别。一是因阳虚而致寒盛,一是因阴寒内盛而致阳气衰弱,两者常互为因果。临床上阴盛阳衰多因水湿伤阳或过服寒凉药物所引起。...

  • 阴虚发热(阴虚则内热)

    指体内阴液损耗过度所出现的内热。即《素问·调经论》所谓“阴虚则内热”。主要表现为潮热、夜热或“五心烦热”,多兼见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病状。参见“阴虚阳亢...

  • 阴盛格阳

    指体内阴寒过盛,把阳气格拒于外,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证候,或简称“格阳”。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寒到了极点,阴盛于内,反而肌表出现浮热(稍按则不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

  • 阴络伤则血内溢

    阴络,指下部、属里的络脉。血内溢,指大便下血。临床上如由于某种原因引起大便出血,多认为是损伤阴络所致。...

  • 阴胜则寒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阴气偏胜,机能减退时,就会产生寒性的病变。亦即“阴盛则内寒”。...

  • 阴盛

    阴寒过盛之意。一般表现为机能衰退。《素问。调经论》所说“阴盛则内寒”,即指机能衰退所出现的“内寒”证。...

  • 阴竭阳脱

    指疾病到了严重阶段,阴阳不能互相维系的病理现象,即“阴阳离决”。临床上急症如大出血、大吐大泻、高热等出现严重“亡阴”症状时,即表示阴气衰竭,阳气随时有外脱的危险;内伤...

  • 阴火

    指肝肾的虚火。见“阴虚火旺”条。...

  • 阳虚阴盛

    阳虚,指肾阳虚。阴盛,指阴寒内盛。由于肾阳虚,不能温养脏腑,以致脏腑功能低下,出现阴寒的病状,如怕寒、肢冷、下利、水肿,脉沈微等。...

  • 阳虚则外寒

    语出《素问·调经论》。阳虚,指气虚或命火不足,脏腑功能减弱,尤以脾肾阳虚不能运化精微,吸收营养,以温养脏腑,因而热能不足,卫气不固,影响末梢循环,发生外寒的病症。临床表现为面...

  • 阳盛阴伤

    与阳胜则阴病同义。这里是指热病伤阴而言。凡阳热过盛的病症,阴津必受耗伤,临床上热邪初盛气分,宜甘寒生津,清解热邪,热退则阴自复;如热结肠胃,腹痛便秘,宜泻下泄热,所谓“急下存...

  • 阳虚发热

    指人体生理机能低下,特别是脾胃虚弱,阳气外越,属内伤发热的一种病理变化。主要症状为身热自汗、恶风、身倦懒言、纳呆、发热多见于上午、脉细弱或浮大无力等。指阴寒内盛,虚...

  • 阳虚水肿

    是指慢性水肿的病理而言。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排泄,如脾肾阳虚,水液运化与排泄功能减弱,则水湿泛滥,溢于肌肤,形成水肿。证见全身浮肿,尤其腰以下更明显,小便短少,脘腹胀满,大便...

  • 阳盛格阴

    指热极似寒的一种病理变化。病的本质属热,因热极邪气深伏于里,阳气被遏,不能外透。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的症状。但患者心胸烦热,腹部扪之灼热,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等...

  • 阳盛

    阳热亢盛之意。一般指邪热盛,而人体机能亦较亢盛。《素问·调经论》所说的“阳盛则外热”,即指感受外邪之后,引起阳气相抗,正邪相搏出现发热的症状。...

  • 阳络伤则血外溢

    阳络,指上部、属表的络脉。血外溢,指咯血、鼻出血等。临床上如由于某种原因引起上部出血,多认为是阳络损伤所致。...

  • 阳胜则热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阳气偏胜,机能亢盛时,就会产生热性的病变。亦即“阳盛则外热”。...

  • 血脱气脱(气随血脱)

    指出血过多阳气虚脱的病理。气和血是相生相成,互相依附的。血脱,是指出血过多。出血过多使气失依附,而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六脉微细等气虚欲脱症状。相当于...

  • 血虚

    指营血不足出现虚弱的病理。由于失血过多(或慢性出血)、脏腑虚损。化生精血机能减退或障碍等原因,均可造成血虚,出现贫血症状。临床上一般分为心血虚、肝血虚、心脾两虚等证...

  • 阳结

    即“热结”。指邪热入胃,大便燥结的阳明腑实证。...

  • 血分瘀热

    指郁结在血分的热。瘀血滞留而引起的发热。参见“瘀热”、“瘀热在里”条。...

  • 血随气陷

    多指气虚下陷而致子宫出血的病理而言。因血随气行,气陷则血郁于下,或血从下溢。常见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出血量多,或连续不断,面色苍白,精神疲乏,舌淡苔少,脉虚数或沉细无力...

  • 血不归经

    血证病机之一。又叫“血不循经”。即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溢出于外,如崩漏、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由气虚、气逆、血瘀、火热等多种原因引起。...

  • 血分热毒

    温病热入血分,出现高热,神志昏乱,皮肤斑疹,或吐血,衄血,便血,舌色深绛,脉细数等。外科皮肤疮疡,出现红肿疼痛,舌质红绛,或伴有高热,神志昏乱等。...

  • 虚火上炎

    指由于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而虚火上升的病理。主要表现有咽干、咽痛、头昏目眩,心烦不眠、耳鸣健忘、手足心热、舌质嫩红、脉细数,或目赤、口舌生疮等症状。...

  • 虚阳上浮(孤阳上越,虚阳不敛)

    与“格阳”、“戊阳”的病理,证侯基本相同。都是由于肾阳衰微,阴盛于下,致微弱的阳气浮越于上,故又称孤阳上越,或虚阳不敛。不敛,浮越而不敛藏之意。参见“阴盛格阳”、“戴阳...

  • 虚冢

    指平素体质虚弱的人。...

  • 心营过耗

    指心阴损耗太过。心主血,营是血中之气,即血脉里流动着的营养物质。患热性病因久热伤阴或虚损内伤,而虚火亢盛,消耗血液里的营养物质过多,体质虚弱,出现夜热,心烦,易汗,舌降,脉细数...

  • 虚风内动

    病变过程中,由于津液亏损,液少血枯、失血、血不养筋,或肝肾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阳上亢等,均可引动肝风,出现眩晕,缓弱的抽搐、震颤整症,称为“虚风内动”。本证多见于大汗、大吐、...

  • 心移热于小肠

    指心火影响于小肠的病变。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旺盛,会出现心烦,口舌生疮等症状,如进而影响小肠分别清浊的功能时,即见小便短赤或刺痛、尿血等症状,称为心移热于小肠。...

  • 心阴虚

    即“心阴不足”。主要症状有心烦、怔忡、失眠;低热、盗汗、颧红、口干、脉细数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和结核病等。...

  • 心血虚

    即“心血不足”。主要症状有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脉细弱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和某些虚弱患者。...

  • 心阳虚

    即“心阳不振”。是心气虚的重症。除了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室昏迷不醒,脉微欲绝。多见于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病症。...

  • 心虚

    泛指心脏的气血不足。主要症状有心悸怔忡、短气、健忘、易惊、心中苦闷不乐,睡卧不安,面色不华,或自汗、盗汗等。...

  • 心虚胆怯

    指心中空虚,容易恐惧的一种证候。多因心血不足,心气衰弱所致。与精神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可见于某些虚弱证、贫血、神经官能症等。...

  • 心肾不交

    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变。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励系,称为心肾不交。...

  • 心气虚

    即“心气不足”。主要症状有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胸闷不舒,自汗、脉细弱或结、代。多见于某些虚弱病人,以及贫血、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等。...

  • 心热

    指心火亢盛所引起的病变。主要症状有面赤,心中烦热,睡眠不宁、小便赤,或谵语如狂,或吐血、衄血等。...

  • 心气盛(心阳盛)

    主要是指精神力面的病理变化。心气盛则心火炽,表现为精神过度兴奋,心烦失眠,梦中发笑等。如火盛的程度较严重,则出现烦燥、发狂,一般称之为心阳盛。...

  • 心气不收

    指心气虚弱不能收敛。心有藏精神、主汗液的功能。如心气虚弱不能收敛,则出现心神浮越、精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怔忡、自汗多汗或动则汗出等症状。...

  • 心脾两虚

    即心脾两脏俱虚。主要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面黄、苔白、脉细。多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