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频服

    病在上部,药汤宜少量多次分服。咽喉病,宜缓慢频频含咽。...

  • 寒剂

    寒能去热,如黄连、黄芩之类。即寒药治热证。例如表里火热俱盛,大热烦躁,甚则发狂,干呕,小便赤色,吐血,鼻出血,发斑,及疮疡疔毒等实热证,用“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 包煎

    有毛的植物药须用布包煎,如旋覆花有毛须包煎。散剂、丸剂与饮片同煎,为了防止药汤腻浑难喝,也可以包煎。或核仁捣泥(如桃仁泥),为了防止散在药汤内,也用包煎。...

  • 未发病前服

    如疟疾,应在症状未发作前的适当时间服药。...

  • 水飞(飞)

    有的药物用水飞,即先碾成末,再放在乳钵内加水同研极细,又加入多量的水抗拌,将含有药粉的水倾出,分出药粉,使之干燥,至成极细粉为度。如滑石、矿石、朱砂、炉甘石等,多经过水飞。...

  • 禁方

    即秘方。保存秘方不传为医者恶习,亟宜改正以惠病家。...

  • 升降浮沉

    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沉降药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

  • 相畏

    “七情”之一。是药物互相抑制。例如某些有毒性的药物,须配合制服其毒性的药物,以免发生有害作用。如半夏有毒而畏生薑,以半夏配生薑同用,就能抑制半夏的毒性。...

  • 烘、焙

    都是用微火对药物加热使它干燥的方法。“烘”是把药物(如菊花、金银花等)放在烘房或烘柜内,使药物干燥而不焦黑。“焙”,是把药物放在净瓦上或锅内焙燥,但不使烧焦。烘的热力...

  • 阴阳水(生熟水)

    即生水与熟水混合。...

  • 十九畏

    中药配伍禁忌的一类。加两种药物同用,一种药物受到另一种药物的抑制,减低其毒性或功效,甚至完全丧失功效,叫做相畏。相传有十九种药物相畏,即:硫黄畏朴硝;水银畏毗霜;狼毒畏密陀...

  • 泡(浸泡、渍)

    用水浸泡药物。如枳壳、芍药浸泡后使之柔软,便于切片。当归,桔梗等浸湿后放容器中经过一定时间即变软容易切片,叫“伏”。桃仁、杏仁等放沸汤内浸泡,易于去皮尖,叫做“燀”(音...

  • 时方

    指张仲景以后的医家所制订的方剂。它在经方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据清·陈修园《时方歌括·小引》说:「唐宋以后始有通行之时方。」按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

  • 兼方

    把作用不同的药物,安排在一方中同用,导做兼方。一般都认为以寒药治热证,以热药治寒证。但在病情复杂或危险时,必须用兼顾的方法,一方中有作用不同的药物,各顾一面,取得疗效。例...

  • 三品(上品、中品、下品)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和《神农本草经》。是古代的一种药物分类法。当时认为没有毒性,可以多服久服不会损害人体的,列为上品;没有毒或有毒而只须斟酌施用,可以治病补虚的...

  • 泻下禁例

    有下列情况时,不宜使用泻下法:病邪在表或半表半里;老年血虚肠燥的;新产妇血虚大便秘的;病后津液损耗而大便秘的;大失血的病人;热邪在里,大便秘结,成为可下的证候,但病人脐部上下左...

  • 合剂

    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草药经水煎,浓缩成一定容量,或中草药的提取物以水为溶剂配制而成的液体制剂。必要时可加入适当的防腐剂,供内服(合剂不应有发霉、发酵等现象,允许有少量...

  • 用动物的皮、骨、甲、角等加水反复煎煮,浓缩后制成干燥的固体块状物质。多用为补养药。加驴皮胶、虎骨胶、鳖甲胶、龟扳胶、鹿角胶等。...

  • 制绒

    将药材的纤维捣成绒状,使其易于点燃,如把艾叶制成艾绒,用于灸法。...

  • 把药物加水蒸馏,收集所得的澄明液体,这就是露。露剂不能长期保存,应及时服用。...

  • 把药粉与麵粉混合揉和,制成块状,使之发酵,叫麴剂。一般用水煎服,大多能入脾胃而助消化,如六神麴、半夏麴、沉香麴等。...

  • 五走

    语出《灵枢·九针篇》。如“酸走筋,辛走气,鹹走骨,苦走血,甘走肉。语出《灵枢·五味篇》。指五味所走的脏器。即: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鹹先走骨。注:《素问·至真...

  • 忌口

    患病服药,往往由于治疗的需要,要求病人忌食某些食物。《灵枢·五味篇》:「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金匮要略,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等也都有所强调。实验证明,水肿忌食...

  • 本草

    韩保升说:「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又:北宋时苏颂编的《图经本草》,是药物图谱一类。...

  • 通剂

    通可去滞,如通草,防己之类。通是通利,滞是留滞之证。如产后气血壅盛,乳汁不下,宜通草、漏芦等药以通窍下乳。又加湿痹由于湿邪留滞,四肢缓弱,皮肤不仁,天阴雨时身体沉重酸痛,宜防...

  • 修事

    语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即炮制。清·张仲岩着有《修事指南》。...

  • 汤液

    指清酒,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汤液,现在称为“汤剂”。把药物加水煎成汤,去渣,取汁内服。汤的吸收较快,作用易于发挥,常用于新病急病。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有《汤液经...

  • 涩剂

    涩可去脱,如牡蛎、龙骨之类。涩有收敛的意思,脱是滑脱不巩固,当用收敛药物治疗。例如病后自汗,是卫气不固,用“牡蛎散”(麻黄根、黄耆、牡蛎)。肾虚而遗精,或睡中精出而不自知,用...

  • 中草药

    一般认为中药书上有记载、中药店经常出售的中药商品,与民间或草药医使用的草药,合称为中草药。其实草药有些还是有记载的,或古来开始是草药,以后成为经常和比较普遍使用的中...

  • 将药物放在蒸笼中隔水蒸熟,以便于制剂,如茯苓、厚朴蒸后才易于切片。或加酒拌蒸,加大黄、地黄经蒸制后,熟大黄的泻下作用减弱,熟地黄由生地的凉血变为温性而补血。...

  • 饭后服

    病在上焦的,须在饭后服药。一般认为除补养药,驱虫英外,多数药都可以饭后服(《神农本草经》说:「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

  • 沖服

    方剂中的沉香,木香等芳香药的饮片,先放碗内。其余药加水煎好,趁热沖入碗内,浸渍一会,待温单喝药汤,也有把少量散剂用药汤沖,待温搅匀服下,与“调服”相同。...

  • 归经

    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结合起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脉的病变起一定的治疗作用。例如桔梗、款冬花能治疗咳嗽气喘的肺经病,归入肺经;羚羊角、天麻、全蝎能治疗...

  • 煎药法

    把药物加水煎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内服。煎药有一定的方法:发表药、理气药多用它的气,应用此较强烈的武火急煎(煎的时间较短)。补益药多取它的味,应用此较小的文火慢煎(煎的时问长...

  • 米泔水

    即淘洗食米的水,可供制药用。例如白朮用米泔水浸软,切片,或土炒或生用。用米泔水浸过,能去燥性而和中。...

  • 鹹味涌泄为阴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鹹味药能催吐能润下的,其药性属于阴。例如盐汤可用于吐食积,芒硝能润下大便。...

  • 小方

    对于邪气轻浅、病无兼证的,使用小方。小方有三种意义:病势轻浅,不必用猛剂;能治上焦病,分量要轻;病无兼证,药味须少。小方如汗法中的“葱豉汤”(葱白、淡豆豉)即是。...

  • 君臣佐使(主、辅、佐、引)

    方剂的组成,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就是“君、臣、佐、使”的配合。它的含义应加说明,才能了解古人处方的用意。“君”药是方剂中治疗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照需要,可用一味或...

  • 顿服

    病在下部,宜多量一次服完。病不在下部而危重,也有用这种服法的。...

  • 单方

    是简单的方剂,用药不过一、二味,适应不过一、二证,药力专一而取效迅速。作为急救或专门攻逐一病,也是可取的。例如“甘草绿豆汤”治疗毒菌中毒,或用半边莲一两煎汤连服,驱除腹...

  • 四气(四性)

    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药性的寒凉和温热是与病证性质的热性病证、寒性病证相对而说的。能够治疗热性病症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连是寒药,治热病泻痢;茵陈蒿微...

  • 升剂

    升可去降,如升麻、柴胡之类。升是有升提作用的药物,降是气虚下陷的病证,当用升提药治疗。例如因气虚而患脱肛或子宫下垂,可用“补中益气汤”(黄耆、甘草、党参、当归、橘皮、...

  • 烧存性

    把植物药制成炭剂,要烧到外部枯黑,里面焦黄为度,使药物一部分炭化,另一部分仍能嚐出原有的气味,这就是存性。作为止血药的炭剂,常用此法炮制(烧存性是直接用火烧;炒存性是用间接...

  • 将药材放锅中加热,并不断拌炒。微炒:炒去水分,至药物表面微干,但无显着着化。炒爆:炒至药材爆裂为度,种子类药物如王不留行,系用文火炒至爆开。炒黄:炒至药材微带黄色,有特殊香气...

  • 临睡前服

    病在胸隔有积者,病在左右肋,病在肺,病在膈上者,可临睡前服(见清·景日珍《嵩崖尊生书》)。...

  • 用湿纸或麵糊包裹药物,放热灰中煨,待湿纸或麵糊焦黑为止,剥去纸或麵糊,能吸去油质,如肉豆蔻即用此法,以免引起呕吐。或把生薑放火灰内煨,称为煨薑,减轻其发散性,而能温中。...

  • 某些药物在煎煮前应先用手指擘破,使它容易煎出药味。如桂枝汤中的大枣须擘破。...

  • 降剂

    降可去升,如苏子,旋覆花之类。降是降抑,升指病热上逆,当用有降抑作用的药物。例如咳嗽气上逆,痰多而稠,苔微黄,可用“苏子竹茹汤”(苏子、竹茹、橘皮、桔梗、甘草)降气化痰。...

  • 妊娠药忌

    怀孕期中,可能引起流产或损害母子的药物,一般不得使用,叫做妊振药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植物药类:毒草类:乌头、附子、天雄、乌喙、侧子、野葛、羊踯躅、南星、半夏、大戟、...

  • 相杀

    “七情”之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中毒反应,叫做相杀。如绿豆杀巴豆毒。...

  • 把药料细粉加入适当淀粉糊或米浆,也可将药料用浸泡、煎熬等方法,除去药渣后,浓缩成膏,再将药料细粉或淀粉,充分混合均匀,用木质或金属模压片即成。...

  • 热服

    热剂热服,适用于大寒证;寒剂热服,适用于假寒真热证(见《嵩崖尊生书》)。...

  • 酒剂

    现在也称为药酒。把药物浸入酒内,经过一定时间,或隔汤煎煮,滤去渣,取得澄明的液体。多用于活血袪风,通经活络,除痺止痛。...

  • 沖服剂

    是将中药提炼成稠浸膏,加入适量的糖粉、矫味剂等,制成颗粒状散剂,分剂量装入塑料袋或玻璃瓶,封口。服用时加开水沖服。...

  • 宣剂

    宣可去壅,加生薑、橘皮之类。宣是散的意思,壅是郁塞的病。如胸中胀闷、呕吐、恶心等症,可用“二陈汤”(陈橘皮、半夏、茯苓、甘草),利气散郁。如果是胃有痰饮,还可以用“瓜蒂散...

  • 引经报使

    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到达病变部位的作用,好像向导一样,所以叫做引经报使。一种是引向经脉,如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为引;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白芷为引;少阳经病,用柴胡...

  • 酸苦涌泄为阴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涌是吐;泄是泻。酸苦二味的药能催吐能导泻的,其性质属于阴。例如胆矾味酸,瓜蒂味苦,能催吐;大黄味苦能泻下。...

  • 发汗禁例

    有下列情况时,不宜使用汗法:头痛、发热,类似外感,但患者鼻不塞,声音不重,疲倦无力,脉虚弱,是内伤证元气不足;阴虚内热,傍晚时低热显着,脉细数无力;伤食病,胸脘胀闷,吞酸水,嗳出腐臭的气...

  • 十八反

    中药配伍禁忌的一类。两种药物同用,发生剧烈的副作用,叫做相反。相传有十八种药物相反,即: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丹...

  • 无灰酒

    是不放石灰的酒。古人在酒内加石灰以防酒酸,但能聚痰,所以药用须无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