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胃、络碑。在体表,由鼻部经过侧头部、面部、颈部、胸腹部、下肢外侧的前面,止于第二趾端。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胃肠炎、胃痛、腹胀、肠...

  • 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膀胱,络肾,并与脑相连。在体表,由眼部向上越过头顶,向后、向下,经过项部、背部两侧、臀部、下肢后面,止于小趾端。本经有病时,主要有疟疾...

  • 足太阴脾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脾、络胃,并与心及舌根相连。在体表,由足大趾沿下肢内侧(由中部转向前部)、腹部、胸部,止于侧胸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胃痛、呕吐、肠炎、...

  • 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胆、络肝。在体表,由眼部经侧头部、耳部、颊部、后头部、肩部、侧胸腹部、下肢外侧,止于第四趾端。本经有病时,主要有疟疾、恶寒、有...

  • 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肾,络膀胱,并与脊髓、肝、膈膜,喉部、舌根、肺、心、胸腔等相连。在体表,由足小趾,经足心、内踝、下肢内侧后面、腹部,止于胸部。本经有...

  • 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头部经过躯干部、下肢外侧抵止于足部。...

  • 足三阴经

    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经过下肢内侧、腹部抵止于胸部。...

  • 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肝、络胆,并与生殖器、胃、横脂膜、咽喉、眼球相连。在体表,由足大趾经下肢内侧(由前部转向中部)、外阴部、腹部、止于侧胸部。本经...

  • 正经(十二经脉、十二经)

    是人体经脉的一类,是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其中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牌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

  • 宗脉(宗脉所聚)

    指分佈在眼、耳等重要器官上,由很多经脉汇聚而形成的主脉或大脉(《灵枢口问篇》:「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又:「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 阴维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内踝上方,经下肢内侧、腹部、胸部、咽喉、止于后颈部。本经有病时,有心痛的症状。...

  • 鱼络

    指在手拇指内侧鱼际部(拇指腹部)的络脉(一说在鱼际之下,阳谿穴与列缺穴之间),临床上常观察其局部充血的现象作为诊断手阳明经病变的参考,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鱼络血者,手...

  • 阴脉之海

    任脉的别称。因为足三阴经和阴维、冲脉都有分支直接会合于任脉,起着调节全身阴气的作用,故称。...

  • 阴跷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足跟内侧,沿内踝向上,经下肢内侧、前阴部,腹部、胸部、颈部、鼻的两侧,止于眼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肢体外侧肌肉弛缓而内侧肌肉拘急、喉痛、嗜眠等症。...

  • 阴络

    凡是手、足三阴经分出的络脉称阴络。指下行的或位置较深的络脉,如《灵枢·百病始生篇》:「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即后血(即便血)。」...

  • 阴脉(阴经)

    指经脉中的阴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阴经、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跷脉等。...

  • 阳跷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足跟外侧,沿外踝向上,经下肢外侧,侧腹部、侧胸部、肩部、面颊、止于后颈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肌肉拘急、癫狂、失眠等症状和病症...

  • 阳维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外踝下方,经下肢外侧、侧腹部、侧胸部、肩部、后颊部、止于头顶部。本经有病时、有恶寒发热的症状。...

  • 阳明

    经脉名称之一。是阳气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继续,这就是取名“两阳合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意义。其位置在太阳和少阳的里面,所以又有“阳明...

  • 阳络

    凡是由手、足三阳经分出的络脉都称阳络。指上行的或位置较浅的络脉,如《灵枢百病始生篇》:「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指足阳明胃经的络脉,如《素问调经论》:「形有余...

  • 阳脉(阳经)

    指经脉中的阳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阳经、督脉、阳维脉、阳跷脉等。...

  • 阳脉之海

    督脉的别称。因为手、足三阳经都有分支直接会合于督脉,起着调节全身阳气的作用,故称。...

  • 心系

    直接与心脏连系的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及上、下腔静脉(见《灵枢·经脉篇》。并可参考《类经》卷七张注:「(心)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

  • 胃之大络

    又名“虚里”,是由胃腑直接分出的一条大络脉。其循行径路是由胃上行,贯通横膈,连络肺脏后,向外分出,佈于左侧乳部的下方,即心尖搏动的部位(相当于乳根穴)(《素问·平人气象论》)。...

  • 太阴

    经脉名称之一。有阴气旺盛的意义,因为其位于三个阴经的最表层,所以又有“太阴为开”(《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合、枢”)之称。...

  • 外经

    指在体表的经脉部分,一般是位于体内(里)的脏腑相对立而说的(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荣、输治外经,合治内俯」。...

  • 太冲脉

    即冲脉的别称,因其有调养女子的月经和胞胎而得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 太阳

    经脉名称之一。有阳气旺盛的意义,因为其位于身体的最表层,感受外邪后也是最先发病的经脉,所以又有“太阳为开”,(《素问阴阳离合论》)之称。...

  • 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大肠、络肺。在体表,由食指端经过上肢伸侧前面、肩部、颈部、颊部,止于对侧鼻孔旁。本经有病时,主要有泄泻、痢疾、肠鸣,恶寒战栗、...

  • 手太阳小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小肠、络心,并与胃、眼和内耳相连。在体表,由小指端,经过上肢伸侧后面,肩胛部、侧颈部、颜面、眼部、止于耳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耳聋...

  • 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肺,络大肠,并与胃、喉相连。在体表,由胸部外上方沿上肢屈侧前面向下,止于拇指端。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咳嗽、咳血、喘息气短、囗渴、烦躁...

  • 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三焦,络心包络,并与耳、眼相连。在体表,起于无名指端,沿上肢伸侧正中线,经过肩部、侧颈部、侧头部、耳部,止于眼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耳...

  • 手少阴心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心、络小肠,并与咽部及眼相连。在体表,由腋下部,沿上肢屈侧后面向下,止于小指端。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心痛、口渴、咽干、目黄,胁痛等症状...

  • 手三阳经

    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手部经过上肢伸侧抵止于头部。...

  • 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胸部经过上肢屈侧抵止于手部。...

  • 十五络

    全身最大的络脉共十五条,即十四经各有一条络脉,再加上“脾之大络”,故称。...

  • 手厥阴心包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心包络,络三焦,并与横膈膜相连。在体表,起于侧胸部,经腋下,上肢屈侧正中线,止于手中指指尖。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心烦、心痛、心悸、精神病...

  • 十二皮部(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映区。皮肤和经脉之间主要是由络脉来联系,十二皮部的具体分区基本上和十二经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素问·皮部论》)。...

  • 十四经

    即十二经(正经)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的合称。因为按照中医古代书籍的记述,在这十四条经脉中都有其直接连属的经穴,而在奇经八脉中的另外六条经脉并没有直接连属的经穴。...

  • 十二经之海(经脉之海)

    冲脉的别称(《灵枢·海论》)。因为冲脉的循行和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联系最密切。肾是人体先天的根本,胃是人体后天的根本,因此在冲脉里兼有人体先、后天的元气,所以被称为...

  • 十二经动脉

    指在十二经脉循行过程中有脉搏应手的动脉部位,也就是位于身体浅表的一些动脉血管(《难经·一难》)。这种体表局部动脉位置很多,例如手太阴经的动脉在中府、云门、天府、侠白...

  • 十二经筋(经筋)

    是在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佈的体表肌肉系统的总称,也是将全身体表肌肉按照十二经脉循行部位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因此十二经筋就是按照十二经脉来命名的。其中每一经筋都...

  • 少阴

    经脉名称之一。有阴气减弱的意义。其位置在太阴和厥阴的中间,所以又有“少阴为枢”(《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合、枢”)之称,也就是说本经在两个阴经之间起着枢纽的作用。...

  • 十二经别(经别)

    是由十二经脉另行分出的一种循行在身体较深部的经脉干线。全身共十二条(指身体单侧),其循行方式,主要是自正经经脉分出后经过躯干、脏腑、头顶等处,最后仍流回到正经经脉中去...

  • 三阴

    太阴、少阴和厥阴三经的总称。其中包括了手三阴和足三阴,实际上是六条经脉。在六经辨证上,三阴病系指病邪在身体深部或五脏有病。太阴经的代称(《素问·阴阳别论》王冰注)。...

  • 少阳

    经脉名称之一。有阳气减弱的意义。其位置在半表、半里,属于太阳和阳明的中间,所以又有“少阳为枢”(《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合、枢”)之称,也就是说本经在两个阳经之...

  •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

    三阳在头,是指足阳明经在头颈部的人迎动脉;三阴在手,是指手太阴经在手腕部的寸口动脉(《素问·阴阳别论》)。这是因为三阳之气以阳明胃气为本,而三阴之气以太阴肺气为本的原因...

  • 任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灵枢五音五味篇》)。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过脐部,上至胸部、头部(均正中线),至下唇中央,由此分为左右...

  • 三阳

    太阳、阳明和少阳的总称。其中包括了手三阳和足三阳,实际上是六条经脉。在六经辨证上三阳病系指病邪在体表浅层或六腑有病。太阳经的代称(《素问·着至教论》马莳注)。按照...

  • 络脉(络)

    络脉由是经脉分出来的呈网状的大小分支。广义的络脉又可分为十五络、络脉和孙络三类。其中全身最大的络脉共十五条,叫十五络;比十五络较小的络脉,散佈全身各处,数量很多的,即...

  • 脾之大络

    是由脾脏直接分出的一条大络脉。其循行径路是由脾发出,在侧胸壁的大包穴处穿出,散佈在胸胁部。脾之大络是全身十五条大络脉中的一条(《灵枢经脉篇》)。...

  • 奇经

    是人体经脉的一类,其中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共八条经脉、所以又称“奇经八脉”。奇经的特点是:它们没有和脏腑直接联系,它们之间也没...

  • 六经

    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在古代临床上多用六经的名称及其所表现的症候特点来说明疾病部位的深浅(表里)和疾病发展的阶段,作为诊治急性热...

  • 开、合、枢

    这是指经脉生理作用的三个特点来说的。在阳经方面,太阳经主开,阳明经主合,少阳经主枢;在阴经方面,太阴经主开,厥阴经主合,少阴经主枢。其中“开”是太阳经在阳经中(或太阴经在阴...

  • 经隧

    指经脉流行的道路,也是经脉的一种代称。“隧”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指位于身体深部的“隧道”的意思,如《素问·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一是指与五脏六腑相...

  • 厥阴

    经脉名称之一。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过程,这就是取名“两阴交尽”(《素问至贞要大论》)的意义,其位置在太阴和少阴的里面,所以又有“厥阴为合”(《素问...

  • 经络

    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凡直行干线都称经脉,而由经脉分出来的网络身体的各部分的支脉叫做络脉,经络是运行全身血、联系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通...

  • 经脉

    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体内各部分的主要干线,又可分为“正经”与“奇经”两大类,二者共同组成经脉系统。...

  • 经气

    泛指在经脉中运行的“气”,亦即指经脉的主要功能(如《素问·阴阳别论》:「淖(nao闹)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代表人体内的“真气”或“正气”,指人体的正常生活能力与防禦疾...

  • 带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季胁部,横行环绕腰部一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腹部胀满、腰部无力、下肢软弱不能走路、怕冷、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状和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