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痹

    又称“行痹”或“周痹”俗称“走注”,痹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肢体酸痛,痛而游走无定处。病因风寒湿三邪中以风邪偏胜,而风邪易于游走所致。故《素问·痹论》说:「其风气胜者...

  • 怵愓

    指受恐惧刺檄而引起心跳不安。...

  • 厥疝

    指厥气上逆的疝证。症见脐周绞痛,胁痛、恶心、吐冷涎,手足厥冷,脉大而虚等,多因寒气积于腹中上逆所致。《济生方》:「厥疝则心痛(指胃脘部痛),足冷,食已则吐」。...

  • 肌肤甲错

    又称“肌若鱼鳞”,乃形容皮肤粗糙、干燥、角化过度,故外观皮肤褐色,如鳞状,通常是体内有瘀血的一种外候。临床上常兼有身体羸瘦、巩膜呈青暗色等病状。亦见于菸酸缺乏病的皮...

  • 半身不遂

    又称为“偏瘫”或“偏风”。指一侧肢体偏瘫或不能随意运动。久病则患肢此健侧枯瘦,麻木不仁,故又称为“偏枯”或“偏废不仁”多属中风后遗症等疾患。...

  • 脐疝

    又称“脐突”。多见于幼儿。主要症状为脐中有包块突出,皮包光亮。...

  • 肾咳

    指咳时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唾涎的症候。...

  • 筋痹

    语出《素问·痹论》。指以筋的症状为主的痹证。临床表规为筋脉拘急,关节疼痛而难以伸张。因筋聚于关节,风寒湿,邪气侵于筋所致。...

  • 肩息

    指呼吸困难,抬肩以助呼吸的状态。哮喘病人或其它原因引起缺氧时均可出现这种情况。...

  • 自汗

    指白天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而汗自出的一种症状。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所致。...

  • 六极

    指六种劳伤虚损的病证。“血极”则发堕善忘;“筋极”则拘挛转筋;“肉极”则肌削萎黄;“气极”则短气喘急;“骨极“则齿浮足痿;“精极”则目暗耳聋。...

  • 小肠咳

    指咳嗽时会放屁,咳、屁同时出现的症候。...

  • 支节烦疼

    四肢关节烦热疼痛的症状。...

  • 心痹

    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为心悸,气喘,咽干,常叹气,烦躁,容易惊恐等。由“脉痹”日久不癒,复感外邪,疾病深入发展所致。《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一说因思虑...

  • 惊痫

    指因受惊而得的痫病。唐宋医书所截的店痫,即指小儿惊风。...

  • 癃闭

    是尿闭或排尿困难,下腹胀满的一种证候。“癃”是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下腹缓缓胀满;“闭”是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病势较急,一般统称为“癃闭”。本证包括由于膀胱、尿道的器质性或...

  • 近血

    指大便出血的部位接近直肠或肛门,血色鲜红,大便时先有血液流出才排大便。为大肠热毒引起。多见于痔疮或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

  • 暑咳

    是咳嗽的一种。临床表现咳嗽少痰或无痰,身热口渴,心烦或胸胁痛,尿赤,脉濡滑而数等。中医认为系感于暑邪,暑气伤肺而咳。...

  • 心悸

    是自觉心跳悸动不安的病证。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本病的发生,除精神因素外,多因心血不足,心阳虚弱,肾阴亏损,或因水饮内停、瘀血痰火所致。心悸若因...

  • 腨[疒肙]

    语出《素问·阴阳别论》)。“腨”:即腓肠肌,“[疒肙]”肓,酸痛。指腓肠肌酸痛的症状。...

  • 鹤膝风

    以膝关节肿大疼痛,而股胫的肌肉消瘦为特徵,形如鹤膝,故名。病由肾阴亏损,寒湿侵于下肢、流注关节所致。大多由“历节风”发展而成。...

  • 漏汗

    指表证发汗太过,以致阳气受伤,卫虚不固,汗液漏出不止的现象。由于出汗过多,不但阳气不足,而且津液耗损,故常伴有小便短少、排尿困难、四肢微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 骨痿

    语出《素问·痿论》。属痿证之一,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痿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

  • 吐血

    血液从口而出,包括呕血和大量咯血。参见呕血、咯血条。...

  • 心咳

    指咳时心胸部疼痛,喉头似有物梗咀,甚则咽喉肿痛的症侯。...

  • 消瘅

    原出《内经》,又名“热瘅”,即消渴病。“消”指消耗津液而见消瘦;“瘅”指内热。消瘅就是邪热内炽,消灼津液,而见多饮食而消瘦的证候。...

  • 溃癃疝

    指腹腔内包裹性化脓性的炎症肿块,所谓“腹中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王肯堂《证治准绳》)常兼见小便不通的证候。...

  • 皮水

    水肿证候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发病缓慢,全身性浮肿,肢体疼痛沉重,无汗,皮肤冷,四肢凹陷性水肿较重,脉浮。多由于脾虚湿盛、水溢皮肤所致。...

  • 中经

    中风证候类型之一。病在经脉,不昏倒而出现半身偏瘫、手足麻木、口多痰涎、语言不流利、脉多弦滑等症。...

  • 口噤

    牙关紧闭、口不能张的症状。...

  • 热厥

    由于邪热过盛,津液受伤,影响阳气的正常流通,不能透达四肢而见手足厥冷的病症。热厥与寒厥的区别点是:寒厥的腹部清冷,多伴有寒泻的症状,热厥则胸腹有灼热感,且有目赤,烦躁、口渴...

  • 食痹

    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胃病的一种。主要症状为饮食入胃后上腹部觉闷痛,吐出则觉舒服。多因肝气乘胃,胃脘气滞所致。...

  • 大厥

    属“中风”的病症。指中风卒倒,昏迷不醒的证候,与“厥证”昏倒不久即行复苏的症状有别。参见“中风”条。...

  • 真头痛

    头痛证之一。其症状为头痛剧烈难忍,连脑户尽痛,手足厥冷至肘膝关节以上。前人认为此由邪入脑户所致。脑为髓海,真气所聚,受邪则痛不可忍,为头痛中之危重病症。其中有些可能和...

  • 石水

    水肿证候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腹满而不喘,或引胁下胀痛,水肿偏于腹部,脉沉。多由于肾阳虚弱不能化水所致,但与肺脾也有一定关系。...

  • 阳水

    水肿病两大类型之一。凡因肺失宣降,水不下行而引起的呈热象的水肿,称为“阳水”。临床表现多见上部先肿,皮色黄赤,便秘口渴,脉沉数。一般多属急性、实证。...

  • 五脏痹

    因痹证日久不癒,复感风寒湿邪,使痹证从筋、脉、骨、肉、皮等发展至与其相合的内脏,致内脏受伤,而相应出现,肝痹、心痹、肾痹、脾痹、肺痹等。也可由于气血内虚,阴精亏损、或阳...

  • 三焦咳

    指咳嗽时肚腹胀满而不欲饮食的症候。...

  • 走哺

    指上见呕逆,下见二便不通的病症,汪必昌《医阶办证》认为系“由下不通,浊气上冲而饮食不得入”所致。...

  • 痞气

    五积病之一,属脾之积(《难经·五十六难》)。右胃脘部位有肿块突起,形状像覆着的盘子一样,日久不癒,会使人发黄疸,营养不能吸收而使肌肉消瘦,四肢无力等。多因脾虚气郁,痞塞不通,积...

  • 风懿

    又名“风癔”,中风症候之一。指猝然昏倒,舌强不能言,喉中有阻塞感和痰鸣音。是由痰火闭塞所致。◎注:癔为“病”字去“丙”,里面为“意”字。...

  • 宿疾

    指旧有的病,又称久病,与新病相对而言。...

  • 噫气

    又称“嗳气”。《景岳全书·杂证门》:「噫者,饱食以息,即嗳气也....。」多因肝胃不和或饱食、胃气阻郁所致。其症状为胃中似有气上胃,微有声响,但与频频作呃的呃逆不同。...

  • 圊血

    又叫“清血”。清,古通“圊”,即厕所。上厕时即大便出血,故名。参见“便血”条。...

  • 脏毒便血

    由肠胃积热或湿热郁滞引起。临床表现:下血多呈片块状,污浊色暗,大便溏而不畅,胃纳不振,身体倦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 尸厥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昏死,患者呼汲微弱,脉极微细,或毫不应指,故乍看似死,须认真诊察和及时抢救。可见于某些气体如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窒息,脑震荡等病。...

  • 嘈杂

    是一种胃烷、心口部位的症状,虞搏《医学正传》谓:「夫嘈杂之为证也,似飢不飢,似痛不痛,而有懊侬不自宁之状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痞满,或兼恶心,渐至胃腕作痛……。」其痛往...

  • 泄风

    指揍理疏松而外感风邪,以致出现汗泄不止、口干、身痛的病症《素问·风论》。皮肤长小疙瘩并有搔痒的病症。...

  • 早泄

    指行性生活时排精过早的现象。多因肾虚,相火过盛所致。...

  • 大汗

    指汗出过多的现象。可因热盛迫汗、发表太过、病后气虚、元气欲脱等原因而出现。汗是津液所化,汗多则伤津,甚则“亡阴”;汗为心液,汗多也可以“亡阳”。参见“亡阴”、“亡阳...

  • 齘(音“谢”)齿

    睡眠时上下齿摩擦有声的症状。多由胃热或虫积所致。...

  • 水饮

    水饮是指脏腑病理变化过程中的渗出液。水和饮的区别是,稀而清者为“水”,稀而粘者为“饮”,名实异同,故常水饮并称。(类似渗出液与渗透液之分)。参阅“饮症”'。...

  • 戴阳

    阳气因下焦虚寒而浮越于上,出现下真寒而上假热的证候,称为“戴阳”。患者见气短,呼吸迫促,倦怠懒言,勉强说话即感上气不接下气,头晕心悸,足冷,小便清,大便稀溏,舌胖嫩,苔黑而润。这...

  • 湿痹

    又称“着痹”。痹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为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处固定不移。病因风寒湿三邪中以湿邪偏胜,湿性粘腻滞着所致。故《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 阴汗

    指外生殖器、阴囊及其周围(包括大腿内侧近股阴处)一片经常出汗较多的症状,汗味腥臭,多由下焦湿热引起。...

  • 干呕

    指呕吐时有声无物。多由胃虚而邪气上逆所致。...

  • 强中

    指阴茎无故而坚硬勃起、久久不痿,精液自泄的证候。常伴有小便多,唇、口干燥等,是一种阴虚阳亢、命火妄动之象。多因性欲过度,肾气受伤所致。...

  • 中脏

    中风证候类型之一。临床以卒倒昏迷为特徵,分闭证、脱证二类。闭证又分阳闭、阴闭。阳闭者昏迷、牙关紧闭、握拳、面红气粗,或痰声漉漉,二便常俱闭,舌苔黄腻,甚则舌卷缩,脤弦滑...

  • 留饮

    指长期滞留不行的水饮。中医认为系因中焦脾胃阳虚,失于运化,津液凝滞所致。临床表现为口渴,四肢关节酸痛,背部觉寒冷,气短,脉象沉等。如中阳不复,旧饮虽得排泄,但新饮又可再留积...

  • 上消

    又称“肺消”或“鬲消”。以口渴多饮为主症,有偏热偏寒的不同。如见口干舌燥、小便多,舌红苔黄的,是偏热证,是因胃火或心火熏灼于肺,使肺阴耗伤所致。如见饮一溲二,迅速消瘦,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