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草网

搜索

合谷穴

  取穴方法:

  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详见此手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道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

  合谷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或当拇、食指并拢时,在第一骨间背侧肌隆起之中央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简便取法

  ①拇、食指并拢,于最高点取之。

  ②以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是穴。

  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

  穴位解剖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合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桡神经浅支。皮肤由桡神经支的指背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桡神经浅支及其分支和背静脉网桡侧部。针经上述结构以后,再入第1骨间背侧肌,在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内侧达拇收肌。以上二肌由尺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和掌背动脉分布;深层有尺神经深支和食指桡侧动脉分布。

  布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

  合谷穴的作用

  合谷穴意义:大肠经经气在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层次大范围内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一方面横行向阳溪穴传输,另一方面不断气化向更高的天部层次扩散。

  合谷穴的功效

  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运动,向天部层次输送水湿云气。

  合谷穴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的作用。

  合谷有疏风解表、清泄肺气、通降肠胃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贯颊,经过面部和唇、鼻与足阳明经相联系,足阳明经别系目系,手阳明络脉入耳中,又手阳明经筋结于颊、頄(鼻旁颧部)、颔部(颞颌关节)。“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合谷可用于治疗头面五官诸多病证。

  妇女以血为本,妇科疾病多由气滞血瘀所致,合谷为手太阴经原气所发,所以善于调和气血、通经止痛,用于妇科病的治疗。

  手阳明经属大肠,《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故合谷可治疗大肠腑病。

  阳明经多气多血,合谷善于调和气血、通经止痛,故可用于半身不遂或上肢痛症等。

  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肺主表,主外感邪气在表诸疾,取之解表通络以祛邪,是治疗外感表证的主穴。

  合谷穴有开窍醒神、清泻阳明、疏风镇痛之功,治症颇多,以面口为主。

  合谷、太冲各二穴,名为四关,以其能大开通也。曾有患重感冒者,战而未汗。医刺合谷,针甫下,战慄立止,稍捻转,汗大出,言语正常,少时安睡,次日能食,但体弱耳。

  主治疾病

  合谷穴主治伤寒,流行性感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或多汗,咳嗽,气喘,哮喘,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齿痛,齿龋痛,齿龈炎,目赤肿痛,电光性眼炎,咽喉肿痛,失音,口眼斜,半身不遂,面肿,中风口噤,面神经麻痹或痉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丹毒,疥疮,疔疮,牙关紧闭,小儿惊风,昏厥,癫狂,痫证,抽搐,鼻渊,鼻衄,鼻塞,急慢性鼻炎,痄腮,腮腺炎,耳鸣,耳聋,瘾疹,疟疾,腹痛,胃痛,呕吐,消化不良,痢疾,泄泻,便秘,痛经,经闭,滞产,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乳汁少,乳痈,高血压,荨麻疹,肩凝症,上肢疼痛,肩臂疼痛或麻木,痹证,痿证,指端麻木,消渴,黄疸,破伤风,疟疾,水肿,癃闭,中风等。

  合谷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失音、口眼斜、半身不遂、痄腮、疔疮、经闭,腹痛、牙关紧闭、小儿惊风、鼻衄、耳鸣耳聋,发热恶寒、无汗、多汗、瘾疹、疟疾。

  合谷主要用于外感时邪、头面五官、胸肺、肠胃疾患等。如伤寒、头痛、无汗或多汗、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鼻塞、耳鸣、耳聋、齿龋痛、咽喉肿痛、咳嗽、气喘、腹痛、痢疾、泄泻、经闭、滞产等。

  现代又多用合谷治疗感冒、面神经麻痹或痉挛、电光性眼炎、急慢性鼻炎、腮腺炎、齿龈炎、支气管炎及哮喘、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高血压、荨麻疹、肩臂疼痛或麻木等。

  合谷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隐疹,丹毒,疔疮,臂痛;以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合谷穴治疗范围广泛,疗效明显,是六阳经的代表性原穴,临床多治疗阳经病证,尤以头面五官病、胃肠病、妇科病、肩臂疾病为主。合谷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鼻衄,鼻渊,耳聋,咽喉肿痛,失音,痄腮;咳嗽,发热恶寒,无汗,多汗;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疟疾,便秘;小儿惊风,昏厥,癫狂,痫证,抽搐;滞产,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乳汁少,乳痈,痛经,经闭;肩凝症,上肢疼痛,不遂,痹证,痿证,指端麻木;破伤风,疟疾,水肿,消渴,癃闭,瘾疹,疥疮,丹毒,中风。

  合谷为头颈部外科手术针刺麻醉的主要穴位。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头痛,咽炎,扁桃体炎;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牙痛,耳聋,耳鸣;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癔病,癫痫,精神病,中风偏瘫,小儿惊厥;

  运动系统疾病:腰扭伤,落枕,腕关节痛;

  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闭经,催产;

  其它:呃逆。

  配伍应用

  合谷穴配列缺穴,为原络配穴法。

  合谷穴配列缺穴、外关穴治感冒头痛。

  合谷穴配复溜穴治少汗或多汗。

  合谷穴配地仓穴透颊车穴治口眼斜。

  合谷穴配下关穴、颊车穴治牙痛。

  合谷穴配复溜穴、太溪穴,治汗证。

  合谷穴配太冲穴,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

  合谷穴配太冲穴、昆仑穴,治难产。

  合谷穴配太阳穴、迎香穴、地仓穴、颊车穴、翳风穴,治面瘫。

  合谷穴配肩髃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外关穴、环跳穴、风市穴、委中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治中风半身不遂。

  合谷穴配丰隆穴、解溪穴、风池穴,治头风眩晕。

  合谷穴配水沟穴、太冲穴、十宣穴,治中风昏迷。

  合谷穴配颊车穴、迎香穴,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合谷穴配风池穴、大椎穴,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

  合谷穴配三阴交穴,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

  合谷穴配太阳穴治头痛;

  合谷穴配太冲穴治目赤肿痛;

  合谷穴配迎香穴治鼻疾;

  合谷穴配少商穴治咽喉肿痛;

  合谷穴配三阴交穴治经闭,滞产;

  合谷穴配地仓穴颊车穴治眼歪斜。

  刺灸法

  治法:虚寒则补而灸之,实热则泻之,热症凉药水针良。

  针刺方法

  一般直刺0.5~1.0寸,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不宜针刺。

  直刺0.5~1寸,孕妇不宜针灸。

  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肘、肩、面部;深刺透劳宫、后溪1.5~2寸时,或出现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7]。

  注意: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本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孕妇禁针。更不能和三阴交相配使用,以防堕胎。

  艾灸方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孕妇不宜针灸。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方法

  合谷穴指压的小窍门: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此穴位的疗效。

  合谷穴解析

  合谷为经穴名(Hégǔ LI4)。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别名虎口。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即结合;谷即山谷,此穴在第一、二掌骨结合处,局部呈山谷样凹陷,故名合谷。主治伤寒,流行性感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或多汗,咳嗽,气喘,哮喘,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齿痛,齿龋痛,齿龈炎,目赤肿痛,电光性眼炎,咽喉肿痛,失音,口眼斜,半身不遂,面肿,中风口噤,面神经麻痹或痉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丹毒,疥疮,疔疮,牙关紧闭,小儿惊风,昏厥,癫狂,痫证,抽搐,鼻渊,鼻衄,鼻塞,急慢性鼻炎,痄腮,腮腺炎,耳鸣,耳聋,瘾疹,疟疾,腹痛,胃痛,呕吐,消化不良,痢疾,泄泻,便秘,痛经,经闭,滞产,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乳汁少,乳痈,高血压,荨麻疹,肩凝症,上肢疼痛,肩臂疼痛或麻木,痹证,痿证,指端麻木,消渴,黄疸,破伤风,疟疾,水肿,癃闭,中风等。

  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位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

  合谷穴的意义

  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虎口。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风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运动形式为风木的横向运动。

  容谷。容,容纳、包容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容谷名意指三间穴传来的气血物质在本穴被包容、聚集。

  合骨。合,汇也,聚也。骨,水也。本穴物质为三间穴的水湿之气汇合而成,所处为天部,其状为云,富含水湿,故名合骨。

  含口。含,包含、容纳也。口,脾胃之属也。含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脾土的长养特性。本穴物质为三间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本穴外传时也是以风木的形式横向外传,但由于其水湿云气有温热之性,因而还有部分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表现出脾土的长养特性,故名含口。

  大肠经原穴。本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

  附注:手阳明经所过为“原”。《神应经》:孕妇不宜针。别名:虎口。

  合谷的别名:虎口《针灸甲乙经》。

  合谷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间,为原。

  特异性: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

  穴位名解

  合即结合;谷即山谷,此穴在第一、二掌骨结合处,局部呈山谷样凹陷,故名合谷。

  合为开合、结合、合拢之意[3]。谷即山洼无水之地,又指肌肉之结合处,《内经》谓:“肉之大会为谷。”本穴取意古之山名,以肉之大会为谷,二处相连为合,又有交结、集会之意[3]。食拇指并拢,虎口处出现隆起肌肉,状若山峰。又本穴在拇指食指歧骨间,大凹隙中,故喻之为“谷”。更有少谷、间谷来与交会,故名“合谷”。

  文献摘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妇人妊娠不可刺之,损胎气。

  《针灸资生经》:风疹,合谷、曲池。

  《针灸甲乙经》:痱痿,臂腕不用,唇吻不收,合谷主之。聋,耳中不通,合谷主之。齿龋痛,合谷主之。”

  《针灸大成》:疔疮生面上与口角,灸合谷;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

  《针灸大成》: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疟,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白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儿单乳蛾。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

  《拦江赋》: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寒疟面肿及肠鸣,先取合谷后内庭。

  《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

  《百症赋》: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上一篇:胃肠点 下一篇:指间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