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
别名:葭花,蓬蕽,蓬茸,水芦花,芦蓬蕽
功效与作用:止泻;止血;解毒。主治吐泻;衄血;血崩;外伤出血;鱼蟹中毒。
使用方法: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捣敷;烧存性研末吹鼻。 各家论述 《唐本草》:水煮浓汁服,主霍乱。《本草图经》:煮浓汁服,主鱼蟹中毒。《本草纲目》:烧灰吹鼻,止衄血,亦入崩中药。
摘录于:《中华本草》
芦花
拼音名:Lu Hua
英文名:Reed flower
别名:葭花,蓬蕽,蓬茸,水芦花,芦蓬蕽。
中药芦花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花。秋后采收,晒干。
原形态
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米。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节上有芽。茎直立,中空。叶2列,互生;叶鞘圆筒状,叶舌有毛;叶片扁平,长15~45厘米,宽1~3.5厘米,边缘粗糙。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20~40厘米,微下垂,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长10~16厘米;第1花通常为雄花,颖片披针形,不等长,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外稃长于内稃,光滑开展;两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与内稃分离。花,果期7~10月。
药材性状
完整者为穗状花序组成的圆锥花序,长20~30厘米。下部梗腋间具白柔毛,灰棕色至紫色。小穗长15~20毫米,有小花4~7朵,第1花通常为雄花,其他为两性花;颖片线形,展平后披针形,不等长,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或更短;外稃具白色柔毛。质轻。气微,味淡。
性味与归经
味甘;性寒。
功效与作用
止泻;止血;解毒。主治吐泻;衄血;血崩;外伤出血;鱼蟹中毒。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捣敷;烧存性研末吹鼻。
各家论述
- 《唐本草》:水煮浓汁服,主霍乱。
- 《本草图经》:煮浓汁服,主鱼蟹中毒。
- 《本草纲目》:烧灰吹鼻,止衄血,亦入崩中药。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