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草网
搜索

藁本_蒙药名:哈日-巴拉其日嘎纳

汉语拼音
Gao ben
蒙药名
哈日-巴拉其日嘎纳
别名
哈日-布如玛,宝日布加纳格-乌布斯,毕西古日-乌布斯(赤峰)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茎淡黄色,气味浓,叶椭圆形,花似白毛者为哈热-布如玛。”《无误蒙药鉴》载:“气味浓,圆叶,花似独活,但颜色微黄,植株小者为哈热-布如玛。”并附植物形态图1幅。上述植物形态性状特征及附图,与蒙医所沿用的藁本的植物形态特征基本相符,故认定蒙医历代文献所载的哈日-布如玛即哈日-巴拉其日嘎纳(藁本)。
中药材基原
为伞形科植物藁本、辽藁本的根茎及根。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1.藁本 Ligusticum sinense Oliv. 多年生草本。高达lm。根茎发达,具膨大的结节。茎直立,中空,表面有纵直沟纹。叶互生;基生叶三角形,长8~15cm,二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3~4对,卵形,上面叶脉上有乳头状突起,边缘具不整齐的羽状深裂,先端渐尖;叶柄长9~20cm;茎上部的叶具扩展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苞片羽状细裂,远较伞梗为短;伞辐16~20个或更多;小伞彩花序有花多数,小伞辐纤细,长不超过1cm;小总苞线形或狭披针形,较小伞辐为短;花小,无花萼;花瓣5,白色,椭圆形至倒卵形,中央有短尖突起,向内折卷;雄蕊5,花丝细软,弯曲,花药椭圆形,2室,纵裂;花柱2,细软而反折,子房卵形,下位,2室。双悬果广卵形,无毛,分果具5条果棱,棱槽中各有3个油管,合生面有5个油管。花期7~8月,果期9~10月。 野生于向阳山坡草丛中或润湿的水滩边。分布于河南、陕西、甘肃、山东、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2.辽藁本 Ligusticum jeholense Nabai et Kitag.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茎短。根圆锥形,分叉,表面深褐色。茎直立,通常单一,中空,表面具纵棱,常带紫色。基生叶在花期时凋落;茎生叶互生,在下部和中部的叶有长柄;叶片全形为广三角形,通常为二至三回三出羽状全裂,最终裂片卵形或广卵形,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少数缺刻状牙齿,上面绿色,沿主脉有细微的乳头状突起,下面发绿色;茎上部的叶较小,叶柄鞘状,二回三出羽状全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总苞片少,早落;伞辐6~19个;小总苍片锥形,10枚左右,花梗20左右;萼齿不明显;花瓣5,白色,椭圆形;雄蕊5,较花瓣长,花药黑紫色;子房下位,花柱呈压扁的圆形。双悬果椭圆形,分果具5条果棱,果棱具狭翅,背棱槽中有油管1个,侧棱棱槽中有油管1~2个,合生面有油管2~4个。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林缘,以及多石砾的山坡林下。分布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 喜冷凉湿润气候,耐寒,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种生长最好,不宜在黏土和贫瘠、干燥的地方种植。忌连作。 栽培技术 用根茎繁殖。于9~10月收获时,选无病、肥大的根茎,切去残茎,去掉细长的支根,将结节状根茎按芽苞切成小段,每段应有2~3节,随割随种,按行株距各约33cm开穴,深10~13 cm,每穴放根茎1~2段,施入畜粪水后,盖土杂肥或火灰一把,后盖上与畦面齐平。辽藁本亦用根茎繁殖,早春于3月下旬萌芽前,晚秋10月下旬地上部枯萎后,将根刨出,每丛分成3~4株不等,并带有芽。穴栽,每穴1小丛,穴距30cm30cm。春栽覆土至根芽上3cm;秋栽覆土3~4.5cm。 田间管理 栽后第2年中耕除草、追肥各3次,第1次在3~4月出苗后,第2次在6月,第3次在10月倒苗后,前2次施人粪尿水,第3次冬前施土杂肥或火灰,施后培土防冻,第3年3~4月中耕除草、追肥各1次。江藁本每年中耕除草3~4次,追肥后更应注意及时除草,中耕时不宜过深,以免碰伤根茎。春天返青前每1hm2施厩肥37500kg,开沟施入,或于返青后1个月浇稀粪1次;6月中旬,每亩施过磷酸钙15kg,施后浇水。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根茎及根,除去茎叶及泥土,晒干或烘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1)藁本 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圆柱形,稍扭曲。略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粗糙,有纵皱纹,栓皮易剥落,上端有一至数个圆孔状茎基,下侧有多数点状突起的根痕及残根。体轻,质较硬,易折断,断面黄色或黄白色,纤维性。气浓香,味辛、苦,微麻。 (2)辽藁本 根茎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柱状,长2~10cm,直径0.5~1.5cm。表面棕褐色,上端有丛生的叶基及突起的节,下端有多数细长弯曲的根。 均以个大体租,质坚、香气浓郁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1)藁本 木栓层棕色,有8~10余列细胞。皮层狭窄。维管束外韧型,约20余个排列成环;韧皮部宽广,散有根迹维管束和较多的油室,油室直径64~200μm,内含黄色油状物;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直径14~40μm,其中部有纤维束连接成环状。 (2)辽藁本 与藁本相似,但韧皮部油室直径45~200μm,木质部导管直径10~27μm,木纤维群发达,近中心的纤维群有的被3~4列栓化细胞所包围。髓部具少数油室。 理化鉴别(1)取粉末0.5g,加太乙醚适量,冷浸lh,滤过。滤液浓缩至lm1,加7%盐酸羟胺甲醇液2~3滴、20%氢氧化钾乙醇液3滴,在水浴上微热,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节PH至3~4,再加1%三氯化铁乙醇液1~2滴,显紫红色。(检查香豆素和内酯类) (2)薄层色谱 取粉末2g,加乙醚6m1,冷浸4h滤过。滤液浓缩至干,残渣用氯仿溶解至1.0m1,作供试品溶液。另以阿魏酸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CMC薄板上,以氯仿-苯-甲醇(20:20:6)展开。置紫外光灯下观察荧光。供试品液色谱在对照品液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荧光色斑。 (3)紫外光谱 本品挥发油配制成0.2%(ml/ml)的无水乙醇溶液,在波长320nm处有一低矮的吸收峰。 (4)红外光谱 挥发油用液膜法测定细外吸收光谱,在波数2920cm-1、2860cm-1、1765cm-1、1200cm-1处有吸收峰。 品质标志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品检验所和武汉市药品检验提供的资料,本品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阿魏酸约为0.13%,肉豆蔻醚北背产者约0.23%,四川产者约为1.48%。
化学成分
藁本含挥发油0.85%,油中主要成分为:新蛇床内酯(neocnidilide)占25%,柠檬烯(limonen)占14.44%,蛇床内酯(cnidilid)占10.78%,4-个松油醇(4-terpineol)占8.0%,挥发油中尚含肉豆蔻醚(myristicin),棕榈酸(palmitic acid),α-蒎烯(α-pinene),橙化醇(nerol),牻儿醇(geraniol)等多种成分[1,2]。辽藁本含挥发油1.3%,主要成分为:β-水芹烯(phel-landrene)占33.32%,乙酸4-松油醇酯占13.82%,肉豆蔻醚占9.05%,藁本内酯(ligustilid)占6.23%;油中尚含蛇床内酯,4-松油醇,辣薄荷烯酮(piperitenone),α蒎烯等多种成分[1]。
药理作用
中枢抑制作用  藁本中性油灌胃,能明显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加强硫喷妥钠引起的睡眠,显著抑制苯丙胺所致小鼠运动性兴奋及腹腔注射酒石酸锑钾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明显延长热板法痛阈时间,对伤寒副伤寒混合菌苗引起发热的家兔有明显解热作用,并能降低小鼠的正常体温,表明有显著的镇静、镇痛、解热和降温等中枢抑制作用[1,2]。
2.抗炎作用  藁本中性油灌胃均能显著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和组胺所致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郭肿胀、角叉菜胶所致正常及摘除肾上腺大鼠的足肿[3]。
3.对心血管的作用  藁本水提取物或醇提取物静注,对麻醉兔有明显降压作用,水提取物可使离体蛙心收缩明显降压作用,水提取物可使离体蛙心收缩明显减弱,使离体兔耳灌注量增加[4]。
4.对平滑肌的作用  藁本内酯对乙酰胆碱、组胺、氯化钡引起的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解痉作用[5]。藁本的乙醇提取物和中性油对小肠及子宫平滑肌均有抑制作用[6]。
5.提高耐缺氧能力  藁本中性油灌胃,能明显减慢小鼠的耗氧速度,延长其存活时间,明显提高小鼠常压耐缺氧的能力;减轻亚硝酸钠和氰化钾所致小鼠组织细胞缺氧的程度;在脑缺血性缺氧情况下也能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7]。
6.抗菌作用  藁本煎剂在体外对许兰毛癣菌等常见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8]。
7.毒性  藁本醇提取物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42.5g(生药)/kg[4]。藁本中性油小鼠灌胃的LD50为70.17g(生药)/kg[3]。
炮制方法
性味
味辛,性温。
功效
杀黏虫,止痛,消肿,防瘟,消热性协日乌素。
主治
主治脑刺痛,白喉,丹毒,腮肿,脓肿,炭疽,麻疹、猩红热,水痘,黏性痧症,布痈,亚玛病,颈项强直,虫病,流感,瘟疫等病。 1.《认药白晶鉴》:“抑黏,清瘟热、杀虫,止血,治痈疽。” 2.《观者之喜):“祛黏瘟热,杀虫,治痈疽,止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外用:与其他药制成散剂,取适量用香油调徐患处。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瘟疫,亚玛病 藁本、黑云香、菖蒲、查干泵嘎、草乌芽各等量,麝香少许。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次,温开水送服。(《蒙医药方汇编》六味藁本散) 2.治肛门及阴道虫症,秃疮,疥疮 荆芥、信筒子、辣椒、大蒜(制)、花椒、天南星、藁本、铁杆蒿炭各等量。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外用,视病情取适量用香油调后徐患处。(《至高要方》八味荆芥散)
药物分类
植物药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戴斌.药学学报,1988,23(5):361 (2)黄远征,等.药物分析杂志,1989,9(3):147 药理 (1)沈雅琴,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2):738 (2)沈雅琴,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85,1(1):93 (3)沈雅琴,等.中草药,1989,20(6):262 (4)孟庆祥,等.中草药,1981,12(3):113 (5)陶静仪,等.药学学报,1984,19(8):561 (6)陈光娟,等.中药通报,1987,12(4):240 (7)汤臣
蒙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认药白晶鉴》、《蒙药志》
参考
《中华本草》蒙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