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翎_蒙药名:陶古斯音-乌德

汉语拼音
Kong que ling
蒙药名
陶古斯音-乌德
别名
玛日札东
考证
本品载于《无误蒙药鉴》。内称:“大小似雁,腿长,黄绿色,翎毛上有金色圆珠,食毒后颜色更为艳丽,开展后成伞状。”并附动物图1幅,上述动物形体特征及附图与绿孔雀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玛日札东即陶古斯音-乌德(孔雀翎)。
中药材基原
为雉科动物绿孔雀的翎。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绿孔雀 Pauo muticus(Tinnaeus) 雄鸟耸立一簇翠绿蓝色的羽冠。额部羽毛为鱼鳞状,呈蓝紫色反光;颈、上翕和胸部呈灿烂的金铜色,羽基暗紫蓝色层露于外,下颈和胸部尤显,羽缘翠蓝;下翕和腰翠绿色,在折光下显辉亮浅葡萄色,羽片中央具铜褐色矢状斑,两侧和基部辉黄绿,各羽外缘呈明显整齐的浓褐色边,如鳞片状;初级飞羽及初级覆羽肉桂色,羽端呈暗褐色;次级飞羽暗揭,外翈闪以蓝绿色反光,翼上覆羽具光泽的蓝绿色,内侧覆羽转为铜褐色,间杂有棕色的蠹状斑,斑中央有暗紫色的肾状或圆形小斑。屋上覆羽特延长为尾屏,外侧数枚辉绿色,内翈羽文疏稀。外翈亦有圆形暗紫色小斑,外围以辉亮的蓝绿色,此色被围于铜色的圈内,其外缘暗褐色和浅黄色,斑端最外层尚具浅葡萄红色,色泽多彩,但外侧的眼状斑不如中央者鲜明。尾羽形短,隐于尾屏之下,呈黑褐色。腹部和两胁均呈暗蓝绿色;肛周和尾下覆羽浓褐色,松软如绒。嘴黑褐色,下嘴较淡,附跖角黑色;眼周裸露部分粉蓝色;颊上裸出部分鲜黄色。 栖居于2000m以下的针叶林或稀树草坡。3~5只小群活动。性机警,不易接近。繁殖季节雄鸟常将尾屏展开如扇状,称为“孔雀开屏”。主食野果、草籽、谷物和昆虫。巢营于郁密的灌丛、竹丛及高草丛间。分布于云南。
栽培与养殖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长羽毛状,完整者长80~100cm。羽管呈圆柱形,长60~90cm,腹面白色,背面中部以下白色,向上渐呈褐色;腹部面稍扁有1条纵棱突起及2条纵沟;基部约有3cm透明部分,角质样;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白色海绵状。羽管下部两边有短小羽毛,长1~5mm;中上部有较长的覆羽,长10~14cm,直径约2mm,具绿、紫、红色闪光,排列稀疏;顶端覆羽排列密集成羽片,中间有一彩斑,卵圆形,长5~7cm,直径3~5cm,中心为一肾形斑,民径约2cm,闪光,暗紫蓝色,向边缘依次为黄绿色、棕色、紫棕色、浅紫色、黄红色闪光彩环。气无,味淡。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炮制方法
烤焦,研细。
性味
味辛,性凉。
功效
解毒,干脓。
主治
主治肺脓肿,耳脓,毒热,狂犬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2~3g;或入丸、散。外用:烤焦,研细末,用黄油煎,滴耳。
注意事项
附方
治中耳化脓 白萝卜干10g,木香、孔雀翎炭各5g,磁石(制)15g,角蒿20g,硇砂2.5g。制成散剂。口服,每次1.5~3g,每日2~3次。外用,用黄油煎,滴耳1~2滴。(《观者之喜》六味萝卜散)
药物分类
动物药
参考文献
蒙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
参考
《中华本草》蒙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