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草网
搜索

雄黄_苗药名:雄防

汉语拼音
Xionghuang
苗药名
雄防
苗药拼音
xongf fangf
别名
xongx fangx雄黄(贵州松桃)黄金石,石黄,砒黄
中药材基原
单斜晶系雄黄的矿石,主含硫化砷(As2S2)。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矿石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粉末,大小不一,全体呈橙红色或深红色。块状者表面常覆有橙黄色粉末,以手触之易被染成橙黄色。半透明,有光泽。微有特异臭气,味淡,燃之易熔融成红紫色液体,并生黄白色烟,有强烈蒜臭味。
栽培与养殖
分布于贵州、甘肃、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省区。
采收加工
雄黄在矿中质软如泥,见空气即变坚硬,一般用竹刀剔取其透明部分,除去杂质泥土。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为块状或粒状集合体。多呈不规则块状。深红色或橙红色,表面常附有橙黄色细粉,手触之染指;条痕橙色。微透明或半透明,晶面具金刚光泽。质较酥脆,易砸碎,断面红色至深红色,具树脂样光泽。微有特异臭气,味淡(有毒)。精矿粉为粉末状或粉末集合体,质松脆,手捏即成粉,橙黄色,无光泽。 以块大、色红、质酥脆、有光泽、无杂石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反射偏光镜下:反射色为灰色,微带紫色;内反射橙色;偏光性清楚;反射率20%(伏黄)。 透射偏光镜下:多色性明显;Ng=Nm,淡金黄色至朱红色,Np几乎无色至浅橙黄色。干涉色橙红色;斜消光,消光角C^Np=11°;二轴晶;负光性。折光率Ng=2.704,Nm=2.684;Np=2.538;双折射率Ng-Np=0.166。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1g,加水湿润后,加氯酸钾饱和的硝酸溶液2ml,溶解后,加氯化钡试液,生成大量白色沉淀。放置后,倾取上层酸液,再加水2ml,振摇,沉淀不溶解(检查硫酸盐)。 (2)取本品粉末0.2g,置坩埚内,加热熔融,产生白色或黄白色火焰,伴有白色浓烟。取玻片覆盖后,有白色冷凝物,刮取少量,置试管内加水煮沸使溶解,必要时滤过,溶液加硫化氢试液数滴,即显黄色,加稀盐酸后生成黄色絮状沉淀,再加碳酸铵试液,沉淀复溶解(检查砷盐)。
化学成分
雄黄主要含有二硫化二砷,并含有硅、铅、铁、钙、镁等矿物质[1]。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0.125%雄黄琼脂平板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100%的杀灭作用;浓度为2%时,对大肠杆菌也有杀灭作用,较同浓度的黄连水溶液为强。雄黄在中成药中也有抑菌作用,含雄黄与不含雄黄成药(如牛黄解毒丸、化毒散、救急散)抑菌作用比较,发现加入雄黄后对杂菌的抑菌率达61.2%,对真菌抑菌率达28%[1]。雄黄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1%浓度于黄豆固体培养基,对人型、牛型结核杆菌及耻垢杆菌有抑制生成的作用[3]。
2.抗血吸虫作用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小鼠,于感染前3天开始给雄黄、槟榔、阿魏、肉桂合剂0.2ml/20g,感染后继续给药到病除12天,成虫减少率达75.27%,动物无虫率达14.29%,无雌虫率达42.86%[4,5]。
3.毒性  雄黄西黄蓍胶混悬液给小鼠灌胃的LD50为3.207g/kg,灌胃后可立即死亡,中毒表现为肝、肺充血[6]。
性味
味辛、苦,性热。入冷经。 《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辛,性温。”
功效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
主治
主治痈疽疔疮,走马牙疳,喉风喉痹,疥癣,缠腰火丹,湿毒疮,痔疮,蛇虫咬伤,虫积,惊痫,疟疾,哮喘。 (1)《贵州中草药名录》:“煤湿,祛痰,杀虫。治惊痫,久疟。外用治疥癣,恶疮,毒虫咬伤,疔疮痈肿。” (2)《苗族医药学》:“燥湿、祛痰、杀虫。治疗乳腺炎,珍珠翻。”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烧烟熏。内服:研末,每次0.15~0.3g;或入丸、散。不人汤剂,内服禁用火煅。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乳腺炎雄黄、萝卜种子适量,研粉,用菜油调匀,外敷。(《苗族医药学》) 2.治珍珠翻雄黄对酒内服、外搽,并用针刺。(《苗族医药学》)
制剂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张兆旺,等.中药炮制现代研究.第1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51
药理
[1]曹北波,等.中草药,1986,(12):35
[2]曹仁烈,等.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5(4):286
[3]穆志平,等.中华结核病科杂志,1959,2(1):51
[4]卫生部血吸病研究委员会.寄生虫病资料汇编,1959:317
[5]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西分院.医学科学论文汇编,1959:(1):311[6]岳旺,等.中国中药杂志,1989,14(2):106
现代临床研究
[1]王知侠.陕西中医,1986,(9):412
[2]管中华.山东中医杂志,1984,(6):45
苗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参考
《中华本草》苗药卷
上一篇:栝楼_苗药名:真花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