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的药膳食疗

汉唐时期,是指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王朝以迄隋唐这一段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济、技术、国力较前代有了很大进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名称和单位,统一了货币、法律、服装、历法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焚书坑儒虽对古代文化破坏严重,所幸的是医学、天文学、农学等方面书籍被保留下来。食疗方法上对前代的传承也没有中断,相反,由于交通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中药材,如麝香、羚羊、犀角和海南的龙眼、槟榔等,陆续被内地医生采用;东南亚国家的药材,也不断运来我国,既丰富丁中药宝库也为食疗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  

东汉时期,出现许多名医。《伤寒杂病论》一书的作者张仲景就是其中卓越的代表。不仅在医学上张仲景贡献卓著,在我国食疗学发展史上,他也是重要人物。他的《金匮要略》中“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个专篇,对“食禁”作了专门阐述,很多理论至今仍有它的实用价值。例如,他说:“凡肉及肝,落地不着尘土者,不可食之。”  “肉中有朱点者,不可食之。”  “果子落地,经宿、虫蚊食之者,人大忌食之。”等等。张仲景首创的桂枝汤、百合鸡子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许多食疗方剂、菜肴、用以治疗人体多种疾病。这些方剂本身往往体现出他对食疗原则的深刻理解,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是药,羊肉是血肉有情之品,功效并非草木能及,这三者配伍说明张氏已经认识到 “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道理。  

这个时期,还有我国第一本重要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这本书是对我国秦汉时期药物知识的总结,是许多医药学家的成果汇集而成的。书中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据说能轻身延年。中品120种,主养性以应人,有的有毒,有的无毒,是补养和治疗疾病的药物。下品125种,能治病,但多数为有毒药物,不能久服。上品中许多药物还是制作药腊的上等原料,如:人参、天门冬、甘草、干地黄、菟丝子、牛膝、麦门冬、木香、署豫(薯蓣)、薏苡仁、石斛、巴戟天、赤箭、赤黑青白黄紫芝、黄芪、肉松容(肉苁蓉)、续断、决明子、丹参、五味子、沙参、枸杞、茯苓、酸枣仁、五加皮、杜仲、橘柚、阿胶、丹雄鸡、石蜜、牡蛎、海蛤、文蛤、大枣、葡萄、鸡头实、瓜帮、苦菜等。中品中可以用来制作药膳的有:阳起石、葛根、当归、元参、百合、知母、贝母、淫羊藿、茅根、海藻、山茱萸、龙眼、白马茎、鹿茸、狗阴茎、蟹、柞蝉、大豆黄卷、赤小豆、粟米、黍米、水苏等。下品中也有一些能用于制作药膳,如:附子、桔梗、桃核仁、杏核仁、苦瓜等。以上所列这些既是药物又是食物,食用比较安全。  

汉代对食疗有杰出贡献的人物还有淳于意和华佗,淳于意,临淄(今山东临淄)人,生于公元前205年,曾任齐国的太仓长,人们称他为“太仓公”,他继承了《脉书》,  《药论》等医药书籍,医术很高。华佗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生于东汉末年,他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外灸科,在食疗上有很多建树,比如华佗醋蒜,就是他用来杀寄生虫的一道食疗佳品。  

两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五代时期,即公元266—9印年。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以后,结束了三国鼎立的状况,全国得到统一,但由于北方民族不断进人中原,形成割据势力,西晋也最终被少数民族势力灭掉。西晋皇室逃到南京,建立东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不久统一全国,结束中国历史上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公元618年,李渊建立起唐王朝,此时,国家统一,国势强盛。食疗随着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发展非常迅速。  

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不仅新药品种有很多增加,而且将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以及有名未用药等7大类。书中还记载了葱白、生姜、海藻、昆布、苦瓜、大豆、小豆、鲍鱼等食疗食物的用法,反映出食疗学的新发展。  

葛洪著《肘后方》一书,也反映出食疗的发展,例如,  “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中,葛洪对这种病的病因、发病、病症和以食为治的方药,却有明确见解。他说:“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痹,或两胫不满,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皆其候也。”  “不即治,转上人腹,便发气,则杀人。”对脚气病的治疗方法,他提出:  “取好豉一升。”豉,是大豆制成的,对脚气进行食疗行之有效。他还提倡用牛乳、羊乳、鲫鱼等治疗脚气病。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证明,上述食品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是治疗脚气病的上佳食物。此外,他还提出梨去核换捣汁,合以其他药服用,治疗咳嗽;服炙蟹甲散后,喝蜂蜜水,可以下乳;吃小豆饭、鳢鱼,治大腹水病等,很多食疗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两晋南北朝时期,对食疗有较大贡献的书籍,还有《食经》,王叔和著的《养生论》等,可惜前者已经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