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草网

搜索

合谷穴“三才”针刺法应用举隅

广州中医药大学 张立志,许能贵  安徽中医药大学 常乐

关键词 合谷穴;“三才”针刺法;临床应用

“面口合谷收”是四总穴之一,理论来源于中医 家们临床经验的总结,揭示合谷穴与头面五官部位之 间的密切联系,体现一经穴对应多脏腑的密切联系, 说明合谷穴在多脏腑系统病症中的治疗均有广泛应 用 [1] 。然而在针灸临床治疗上,除了取穴外,刺法的选 择也是影响针刺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在临床 运用合谷穴“三才”针刺法治疗面口疾病,疗效显著, 介绍如下,望能给针灸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 发。



理论研究

《灵枢·刺法》中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 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 气,此之谓也”。对于此句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笔者 认为它强调用毫针和其他各种针具针刺时,应根据病 邪的深浅,注意针刺的方向性和层次性。针刺位置、 方向、层次对于治疗是最关键的问题。“经络所过,主 治所及”不仅强调取穴准确,更要求针刺的深浅方向 是否准确。《灵枢经·终始篇》中言:“一刺则阳邪出, 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即“一 刺”透过皮肤,针在浅部,泻阳部之邪;“再刺”到达肌 肉,泻阴部之邪,针在中部;“三刺”进入筋肉之间,针 在深部扶谷气正气。笔者认为体现了立体的天地人 三才的刺法,而三才刺法的思维模式简单地说即是 上、中、下三部的概念。明·徐凤在《针灸大全·金针赋》 中言:“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针,刺入 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 ‘地才’。”按天、人、地三部的复式补泻手法,形成众医 家所推崇的烧山火、透天凉等。国医大师程莘农教授 在 70 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刺方 法——三才针法,包括动手探穴、指实腕虚持针法、三 才进针法、震颤补泻法和飞旋行气法,三才一体,得气 为先,疗效显著 [2] 。

面口合谷收

合谷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 的中点处,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为大肠原气输注、 经过和留止于手部的部位 [3] 。《说文解字》曰:“合,汇 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空隙也”。说明此穴在第一、 二掌骨之间,两骨相合,形状如山谷的地方,所以名为 合谷。台湾董氏奇穴在第二掌骨处有灵骨穴、大白穴, 是温阳补气的第一效穴 [4] 。说明合谷区是治病的关键 区,上世纪 90 年代张颖清教授创立全息生物学中,也 强调第二掌骨全息诊疗法作为操作简便、经济实惠的 临床诊疗方法,具有很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及研究价 值 [5] 。合谷和口面部均与孤束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纤 维联系,这可能是“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形态学基 础 [6] 。元代王国瑞撰写的《玉龙歌》中亦云:“头面纵 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如神”。

刺法操作

合谷穴直刺进针时,针尖穿经层次由浅至深依次 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横头 [7] 。 《灵枢·小针解》曰“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 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在中者故命 曰浊气在中也。清气在下者故曰清气在下也”。 依法针刺则“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减,病必衰 去矣”;反之若不能辨明层次,分清虚实,则可能出现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等负面作用。故把合谷穴分为 三个层次:天部、人部、地部。具体刺法操作是,依次 用 1 根 0.5 寸的针刺入皮下天部以祛邪,再用 1 根 1 寸的针刺入半表半里地人部以调中,最后用 1 根 1.5 寸针刺入合谷穴的深部,相当于地部以调理脏腑的功 能兼祛里邪。当然每层也可根据病邪的性质、机体自 身的状态行不同的补泻手法。

医案举例

王 某,女, 38 岁,工 人, 2013 年 10 月 7 日 就 诊。 主诉:自觉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 1 月余,加 重 7d 。现病史:自觉讲话、微笑时以及紧张时右半侧 面肌的不自主抽动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自诉 3 月 6 日晚入睡后感受风寒,晨起觉口角歪向左侧、 双侧额纹消失、右眼不能闭严,右侧鼻唇沟变浅,口唇 不能闭严,喝水时漏水。经某院诊断为周围性面瘫, 予以电针针灸加西医常规治疗 1 月余,诉局部取穴较 多,刺激量较大,导致面肌痉挛。查体:右侧面肌僵硬, 双侧额纹消失、双眼不能闭严,右侧鼻唇沟变浅,舌淡 苔白,脉浮取寸、关部皆弦长有力,重按却三部皆无 力。诊为面肌痉挛,本虚标实。因患者已产生惧针心 理,故扶正祛邪,仅针刺双侧合谷穴,常规消毒,先以 0.35 mm × 13mm 、 0.35 mm × 25mm 、 0.25 mm × 40mm , 3 种规格毫针刺入合谷穴天、地、人三部,天部行捻转 泻法、人部行平补平泻、地部行捻转补法各 1min ,留针 25min 。依法针刺 5 次后面肌痉挛症状明显缓解,后 有巩固治疗 10 次后诸症消失。

按 由于患者之前接受较大刺激的电针局部取 穴治疗,产生惧怕针灸的心理,故按取穴“少而精”的 原则,只取合谷穴针刺。“三才”针刺法,是一种复式 补泻手法。与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不同的是,根据 病邪的深浅以及机体的虚实状态,每层施行的补泻手 法不一样,而且是同步留针,有利于候气。《易经》中 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取先天之数一、六之意,独 取合谷穴,左右共用 6 根毫针。

结  语

合谷穴治疗头面诸多病证,即合谷穴与面口部无 论在生理或病理方面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面口合 谷收”一直是指导临床实践的准则 [8] 。一般都单用一 个针直刺得气后,行补泻手法。而临床上却常遇到头 面疾病在皮下、深层、半表半里的中间部位都有病邪 存在,一根针刺合谷穴,可能会表里不能兼顾,即使行 提插等手法,但不便于留针候气。《灵枢·九针十二原》 说:“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指出针刺的疗效 取决于得气与否,针刺后不得气,应留针以候气。为 增强合谷穴针刺留针的效果,分别用长短不同的三根 针刺入合谷穴。取合谷穴行“三才”刺法,是因为合谷 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是五脏六腑病候的反应点及治 疗点,是人体体表上下联系以及体表与脏腑内外联系 的枢纽。合谷穴三才刺法扩大临床运用范围,不仅加 强大肠经与肺经、心包经、小肠经等经脉的联系,且扩 大合谷穴主治范围。其他穴位也可根据辨证取穴的 原则,行“三才”刺法,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刘健华,许能贵 . 体表与体表联系的生物学机制 [J]. 世界中医 药,2014,9(12):1561-1562.

[2] 王莹莹,杨金生,程凯,等 . 国医大师程莘农三才针法精要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9):1068-1070.

[3] 胡玲 . 经络腧穴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

[4] 左常波 . 董氏奇穴针灸特色疗法中国针灸 [J]. 中国针灸,2003, 23(5):283-286.

[5] 朱琳 . 第 9 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湖南: 中国古籍出版社,2015.

[6] 陈淑莉,晋志高,景向红,等 .“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解剖学 基础 [J]. 针刺研究,2004,29(3):217-220.

[7] 崔怀瑞,杨新东,徐象党,等 . 合谷穴的局部解剖学研究 [J]. 针 灸临床杂志,2006,22(4):35-37.

[8] 杨振杰,吴富东,谭奇纹,等 .“面口合谷收”在针灸临床的运用 [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9):56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