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_蒙药名:布热-浩如海
汉语拼音 | Wo niu
|
蒙药名 | 布热-浩如海
|
别名 | 布昭格,东拉
|
考证 |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无误蒙药鉴》引自《无垢晶串》称:“盾状扁平,具螺旋状壳,背空壳。”并附动物图2幅。上述动物特征及附图与蒙医所认用的蜗牛形状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东拉即布热一浩如海(蜗牛)。
|
中药材基原 | 为蜗牛科动物同型巴蜗牛及其近缘种的全体。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同型已蜗牛 Bradybaena similaris(Feruss-de)
雌雄同体。螺形贝壳,通常淡黄色,上有1~3条暗褐色带,质薄脆,无庸。体柔软,头、足可伸出壳外。头前端有触角2对,后方的1对长大,顶端各具1眼。头端腹侧有口,左右两缘呈2对舌状唇,内有黄色的颚片。右侧大触角基部有生殖孔的开口。螺口右侧有一呼吸孔。足扁平,呈长舌状。全体除跖面外,外表都有多角形的皱纹。各部位感觉均极灵敏,遇刺激即全部缩入壳内。
多见于田野及阴湿处。常食草木及蔬菜等茎叶的表皮。分布于吉林、内蒙古、河北。
|
栽培与养殖 | 生活习性 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而多腐殖质的地方。畏光怕热,白日栖息于灌木丛、草丛、石块、枯草或树叶堆下、洞穴中、岩石缝中,半夜出来活动、觅食、繁殖。雨后或阴暗潮湿的天气蜗牛也会爬出来活动。每当温、湿度不适宜时,蜗牛便会分泌黏液形成膜靥将壳口封盖住,以度过外界不良的生活条件;当环境变好,特别是雨后,水分即可将靥溶化,蜗牛即出来活动。蜗牛有“冬眠”和“夏眠”的习性,用以抗御更恶劣和环境变化。蜗牛还具有“识路归家”的习性,在人工饲养时最好将食物放置在饲养容器的某一地方,便于蜗牛取食。此外,蜗牛对酸、碱及各种挥发性气味也很敏感,并产生回避反应。蜗牛属杂食性,以食各种绿色植物的叶、根、茎、芽、花、果实和各种菌藻类、苔藓类植物为主,在胃中也可以发现有很多微砂粒。蜗牛行异体交配,有时也可以自体受精。每年5~9月为繁殖期,在不同气候区时间略有差异。一般是在夜晚、黄昏或阴雨天进行繁殖活动。两个性成熟的蜗牛在发情时相互摩擦、接触,最后将身体前部互相结合在一起,各用石灰质的恋矢刺入对方的生殖孔内,恋关在交配之后即断掉,并能重新长出而复原。经过反复地互刺,阴茎插入阴道中射精,精子贮存在贮精囊中。在交配之后,雌性生殖细胞才逐渐成熟,这时贮精囊中的精子才能遇卵子受精,从交配、受精到受精卵的排出一般需要15~20d。蜗牛在产卵时,往往要挖一个5~8cm大的洞穴,把卵产在洞内。卵如豌豆大小,外包一层白色亮膜,膜受到破坏时影响孵化。食物丰富,气候适宜,蜗牛每年可产卵2~3次,每次产卵40~100粒。
养殖技术 种螺产完卵后,待其离开时再进行采收卵粒。采卵时,可用小汤匙将卵子挖出,卵膜可防止微生物侵袭,故粘有的污物不必冲洗、擦拭,以防膜受破坏。异形卵和无精卵应剔除,然后将采收的卵放入孵化箱内进行孵化。孵化箱一般用木制,高5~9cm,箱底铺4~5cm细沙土、上湿度30%~40%,每lm2可孵化15万~16万粒。卵上敷2~3mm的沙土,再盖上湿润的纱布,每口喷洒少量的水,保持湿润。细沙中应含有一定量的腐殖质或菜园土更为适宜,孵化温度应保持20~30℃之间,空气湿度80%~90%,一般在5~25d内即可孵化出幼螺。
幼螺是指从卵孵化后30d之内的螺体。刚孵化出的幼螺仅有2.5~3个螺层,藏在土内,数日之后才爬到土表活动。此时应把幼螺转入到幼螺箱内或池内。60cm×40cm×30cm的饲养箱可放养150~200个幼螺。幼螺生长期内,室温应控制在25~30℃之间,土壤底部水量以30%~4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以80%~90%为宜。温、湿度应稳定,忽高忽低易引起幼螺死亡。饲料须搭配合理,营养全面。各种螺的生长速度有所不同。
幼螺生长到30d后,即可转入成螺饲养箱。开始时密度为400~500个/m2,收获前密度以200~250个/m2为宜。成螺与种螺饲养的温、湿度基本一样,也必须注意控制。成螺可轮放轮捕,也可以与蚯蚓混养。
饲养管理 蜗牛的食物中,新鲜的蔬菜、菜皮和植物叶等水分易蒸发,且存放时间过长又易霉烂变质,故宜傍晚时投食,蜗牛夜间捕食能保持新鲜度。投喂米糠、甘薯粉等以及给水,要用食盘或食槽,以防散失和污染环境。饲料应多样化。每日早、晚要喷水1~2次,最好形成雾状(切忌将水直接喷洒在蜗牛体上或用冷水浸泡、洗澡)。蜗牛对水分及湿度非常敏感,皮肤总保持湿润。缺水时壳口出现膜靥,黏液减少,失水30%即停止活动甚至死亡。反之,水分过大,超过50%时,土壤霉腐而引起“结核病”或“腐足病”或其他疾病。粪便及食物残渣要及时清除。养殖工具要及时消毒,杀灭虫卵、病菌及螨蚁、鼠类。并应有蜗牛防逃及天敌侵入的防护设备。蜗牛既可以“开放式室外圈养”,也可以“封闭式室内饲养”,可根据饲养条件和技术水平而定。
|
采收加工 | 夏季捕捉,捅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呈圆球形,直径8~15mm,高5~10mm。表面黄褐色至淡灰色。右旋螺层5~6层,外层增大,有放射状纹理。周边有两条褐色色带,背面有一脐孔,直径1~2mm,可见半月形亮口。气微,味淡。
|
化学成分 | 同型已蜗牛含糖原(glycogen),半乳糖原(ga-lactogen),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1~3]。
|
药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取净蜗牛,置火硝水中煮约lh,取出,漂洗,晾干。(每蜗牛1000g,用火硝50g)
|
性味 | 味甘、咸,性凉。有微毒。
|
功效 | 消水肿,利尿,杀虫,清瘟疫。
|
主治 | 主治水肿,肾热,膀胱热,尿闭,尿路结石,协日疫,协日乌素疮,肠虫病。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治热性或寒性尿闭,肾热,膀胱热,水肿,膀胱结石蜗牛(制)130g,冬葵果、硇砂各25g,螃蟹、紫茉莉各20g,海金沙、豆蔻各15g,蒺藜(制)10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3次,温开水送服或冬葵果汤送服。(《蒙医药选编》八味海金沙散)
|
药物分类 | 动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Pinheiro J.C A,1996,125:220462s
(2)Surifs,et a1.C A,1994,121:20212m
(3)Peng SS,et a1.C A,1996,124:196449z
|
蒙药名出处 | 《认药白晶鉴》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
上一篇:甘草_蒙药名:希和日-乌布斯
下一篇:乳香_蒙药名:达希勒
近期更新
- 藁本_蒙药名:哈日-巴拉其日嘎纳
- 胡椒_蒙药名:胡珠
- 松节_蒙药名:那日森-格树
- 砂生槐子_蒙药名:伊日盖音-乌热
- 槲寄生_蒙药名:毛敦-苏格苏日
- 并头黄芩_蒙药名:敖古塔那-其其格
- 椭圆叶花锚_蒙药名:昭邦利格-章古图-地格达
- 三七_蒙药名:冈淖尔-乌布斯
- 宽苞棘豆_蒙药名:查干-萨日达玛
- 大黄_蒙药名:格秀讷
- 益母草_蒙药名:都尔布勒吉-乌布斯
- 豪猪刺_蒙药名:邵格-札拉
- 松萝_蒙药名:阿拉坦-乌塔斯-乌布斯
- 大瓣铁线莲_蒙药名:哈日-特木尔-敖日阳古
- 柿子_蒙药名:沙布塔拉
- 紫茉莉_蒙药名:宝如-茉勒热格-其其格
- 多叶棘豆_蒙药名:那布其日哈格-奥日道扎
- 囊距翠雀花_蒙药名:奥塔利格-毕日-其其格
- 刺猬刺_蒙药名:札拉音-乌苏
- 白豆蔻_蒙药名:查干-苏格木勒
- 甘松_蒙药名:乌奴日图-呼吉
- 缬草_蒙药名:珠勒根-呼吉
- 北沙参_蒙药名:查干-扫日劳
- 草果_蒙药名:嘎古拉
- 黄芪_蒙药名:混其日
- 白石脂_蒙药名:查干-莫勒黑-朝鲁
- 轻粉_蒙药名:查干-雄胡
- 地锦草_蒙药名:马拉干-札拉-乌布斯
- 木腰子_蒙药名:额力根-芍沙
- 毛诃子_蒙药名:乌苏图-阿茹拉
- 黑蕊虎耳草_蒙药名:格日勒图-乌布斯
- 茜草_蒙药名:玛日依纳
- 曼陀罗子_蒙药名:达杜拉
- 唐松草_蒙药名:查森-其其格
- 地榆_蒙药名:呼仍-图如
- 珍珠_蒙药名:扫布德
- 蓖麻子_蒙药名:阿拉格-麻吉
- 马勃_蒙药名:都力-莫古
- 升麻_蒙药名:扎佰-乌布斯
- 猪牙皂_蒙药名:孙道-宝日楚格
- 石决明_蒙药名:黑苏嘎
- 狐肺_蒙药名:乌讷根-奥西格
- 石化_蒙药名:哈敦-哈格
- 马钱子_蒙药名:浑齐勒
- 水金凤_蒙药名:札乃-哈玛尔-其其格
- 香薷_蒙药名:协日-吉如格巴
- 泡囊草_蒙药名:混-浩日素
- 铜绿_蒙药名:吉森-吉卜
- 黄连_蒙药名:协日-洪连
- 钩藤_蒙药名:嘎日迪音-浩木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