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_苗药名:锐保腿儿
汉语拼音 | Fengxianhua
|
苗药名 | 锐保腿儿
|
苗药拼音 | reib bot zheit doul
|
别名 | bangx qangb榜枪(贵州黔东南),berx gint beel搬更败(贵州黔南)
|
中药材基原 | 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的花瓣及全草。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
一年生草本植物,高约80cm。茎粗壮,肉质,直立。叶互生,披针形,长4~6cm,宽3~4cm,先端长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锐锯齿,侧脉5~9对;叶柄长1~3cm,两侧有数个腺体。花单生或数枚簇生叶腋,密生短柔毛;花大,粉红色或杂色,单瓣或重瓣;萼片2,宽卵形,有疏短柔毛;旗瓣圆,先端凹,有小尖头,背面中肋有龙骨突;翼瓣宽大,有短柄,2裂,基耶裂片近圆形,上部裂片宽斧形,先端2浅裂;唇瓣舟形,被疏短柔毛,基都突然延长成细而内弯的距;花药钝。蒴果椭圆形,熟时一触即裂,密被粗毛。种子多数,球形,黑色。
生于荒地、路边、宅旁菜园。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喜阳光和温暖环境,适应性较强,耐贫瘠。对土壤要求不严。种子繁殖: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穴播、条播、撒播均可,按行距30cm开浅沟,沟宽20cm,深1~1.5cm,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1~1.5cm,稍加镇压,保持土壤湿润。苗高5~10cm时间苗,苗高15cm左右时,按株距20~25cm定苗,干旱要及时浇水,应适时松土除草。病虫害有白粉病,为害叶、花、果,发病初期喷胶体硫或甲基托布津液。冬末清园,处理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
|
采收加工 | 花:夏、秋季开花盛期,下午摘采,拣去杂质,鲜用或阴干。
全草: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去掉花果,洗净,晒干。
|
药材鉴别 | 药材性状(1)花干燥皱缩,顶端蜷曲,表面红色或白色,单瓣或重瓣。花萼3,l枚形大如花瓣,2枚侧生,较小;花瓣5枚,旗瓣圆形,先端凹入而有小尖锐;翼瓣各在一侧合生成2片。雄蕊5,雌蕊柱形,先端5裂。气似烟草而微香,味微酸苦。
(2)茎呈长圆柱形,稍弯曲,多分枝,长30~60cm,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具纵沟纹,节膨大,有深棕色的叶痕。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或有髓。气微,味微酸。
显微鉴别(1)花粉的鉴别:花粉粒众多,黄色,椭球形,外壁具网状雕纹。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35~75μm,存在于花萼和花冠的巨形粘液细胞中。花萼下皮细胞成群或散在,黄棕色,表面有许多颗粒物;细胞壁常皱缩不平或形成凹腔,有的凹腔内可见间隙腺毛。粉末呈棕色,气微香,味微酸苦。
(2)茎横切面:表皮外被薄的角质层,并有非腺毛。厚角细胞4~5列。皮层少数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内皮层细胞有时有淀粉粒。中柱鞘由1~3列薄壁细胞组成。韧皮部狭窄,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髓宽阔,约占茎半径的2/3,少数细胞含草酸钙针晶。
(3)茎表面观:表皮细胞外侧平周壁微显角质纹理;无气孔。非腺毛由1~8(~20)个细胞组成,直径24~42μm,有的具短分枝,表面有角质线纹。
|
化学成分 | 凤仙花主含黄酮醇类及萘醌衍生物。最早从凤仙花中分离得到的是2-甲氧基-1,4-萘醌[1],以后又分离出山萘酚、山蔡酚-3-葡萄糖苷、山萘酚-3-芸香苷、山萘酚-3-鼠李糖基双葡萄糖苷、2-羟基-1,4-萘酚[2],Fukumoto H等从凤仙花中还分离出二-(2-羟基-1,4-萘醌-3-)-甲烷、槲皮素、芦丁、黄芪苷、山萘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山萘酚-3-O-(2”-O-α-L-吡喃鼠李糖-3"-β-D-吡喃葡萄糖)-β-D-吡喃葡萄糖苷等6种化合物[3]。 根(培养)含指甲花醌(lawsone),2-甲氧基-1,4-萘醌(2-methoxy-1,4-naphtho-quinone),东莨菪素,异秦皮定(ispfraxidin),菠菜甾醇(spinasterol),亚甲基-3,3'指甲花醌(methylene-3,3'-bilawsone)[4]。茎含山萘酚-3-葡萄糖,槲皮素、蹄纹天竺素(pelargoonidin)、矢车菊素、飞燕草素等[5]。 |
药理作用 | 1.抗真菌作用 凤仙花水浸液(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红色表皮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由凤仙花中离析得到2-甲氧基-1,4-萘醌和指甲花醌对一些植物病原体和其他真菌有抗菌作用[2,3]。 2.抗过敏作用 100mg/kg凤仙花35%乙醇提取物能使鸡蛋白溶菌酶(HEL)特异性致敏的小鼠再次以HEL激发时小鼠的血压下降受到抑制,对正常小鼠或只以HEL激发而未致敏的小鼠注射,未发现有升压作用[4,5]。 |
性味 | 味麻、辣,性热。入冷经、快经、半边经。
(1)《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苦,性温。”
(2)《苗族医药学》:“入冷经。”
(3)《苗族药物集》:“性热,味麻、辣,入冷经、快经、半边经。”
|
功效 | 祛风除湿,活血通经,接骨。
|
主治 | 主治风湿疼痛,经闭腹痛,跌仆损伤,骨折。
(1)《贵州中草药名录》:“活血化瘀,止痛解毒。治喉蛾,痞块不消,骨鲠,噎食不下。茎治骨折,骨质增生;花治甲癣。”
(2)《常用民间草药手册》:“梗有散血通经,软坚透骨;花活血止痛。”
(3)《苗族医药学》:“祛风除湿,活血通经,接骨。治风湿疼痛,闭经,骨折。”
(4)《苗族药物集》:“祛风湿,活血通经,接骨。主治膝关节风湿疼痛,闭经,骨折。”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5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涂;或煎水洗。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1.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凤仙花鲜品泡酒服或捣烂加醋外包。
2.治骨折凤仙花茎、岩豇豆叶、水冬瓜根各等量,捣烂外包。(1~2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3.治骨折疼痛异常,不能手术接骨,可先服本酒药止痛。干凤仙花3g(鲜者9g),泡酒。内服1小时后,患处麻木,便可投骨。(《贵州民间方药集》)
4.治闭经取凤仙花3~9g,单味煎水内服。(《贵州中药资源》)
5.治跌打损伤凤仙花鲜品适量加醋捣烂包患处。(《苗族医药学》)
6.治蛇咬伤鲜叶捣烂敷患处,内服其汁。
7.治月经不调凤仙花15g,益母草30g,菟丝子30g,煨水服。(6~7方选自《常用民间草药手册》)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John E.Biol Chem,1948:174 [2]左凤.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20(4):53 [3]靳朝东.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7,12(3):129. [4]Panichayupakaranant P,et al,Phytochemistry,1995,40(4):1141 [5]Charles W Hagen Jr.C A,1966,(64):16275c 药理 [1]曹仁烈,孙在原,王仲德,等.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5(4):286 [2]John E.Biol.Chem,1948:174,335 [3]Tripathi R D,et al.Experimentia,1978,34(1);51 [4]孙备,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5):38 [5]左凤.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20(4):53 现代临床应用 [1]王庭兆.陕西新医药,1974,(3):46 [2]胡素贤,陈志英.实用内科杂志,1994,8(3):39 [3]邱桂仙.新中医.1994,26(8):56 [4]郭笑丽.实用中医药杂志,1994,14(5):23 |
苗药名出处 | 贵州铜仁地区
|
参考 | 《中华本草》苗药卷
|
上一篇:羊奶奶叶_苗药名:嘎娄真久浪
下一篇:猪鬃草_苗药名:锐被摆
近期更新
- 爵床_苗药名:豆你牛
- 对叶莲_苗药名:加嘎陇给
- 败酱草_苗药名:加姜勒
- 木莓_苗药名:真溜窝
- 九节茶_苗药名:豆你欧角
- 卷柏_苗药名:下架梦
- 沙参_苗药名:野鸡果
- 乌韭_苗药名:都木油
- 老鹳草_苗药名:加嘎旅
- 十大功劳_苗药名:都阿能
- 川续断_苗药名:阿锐嘎亚
- 牵牛子_苗药名:窝比窝收
- 花椒_苗药名:正梭
- 浮萍_苗药名:保略
- 马蹄金_苗药名:窝比赊溜
- 六月雪_苗药名:豆也给
- 香椿_苗药名:锐叶
- 山栀茶_苗药名:阿锐杜枇杷
- 凤尾草_苗药名:咪大专
- 水蜈蚣_苗药名:仰超里
- 苦楝皮_苗药名:比豆
- 蔓龙胆_苗药名:锐定谋
- 追风伞_苗药名:科土欧
- 苍耳子_苗药名:比广棍
- 桑_苗药名:茹刚
- 小贯众_苗药名:窝汉嘎相
- 杉木_苗药名:嘎奥豆基
- 问荆_苗药名:仰董幼
- 龙葵_苗药名:乌索欧
- 积雪草_苗药名:锐咪等
- 茶枯_苗药名:枯比鸡
- 三匹风_苗药名:布幼打
- 光叶花榈木_苗药名:倒秀
- 宽叶腹水草_苗药名:热收
- 玉叶金花_苗药名:阿岗奴
- 麦冬_苗药名:基加欧幼
- 甲鱼_苗药名:大基
- 狗脊贯众_苗药名:啊达勾
- 桑寄生_苗药名:寄边
- 鲤鱼_苗药名:大美
- 伸筋草_苗药名:搓更乃尼
- 构树_苗药名:绞寡
- 万寿竹_苗药名:锐绿罗
- 熊胆_苗药名:兴滴
- 射干_苗药名:窝达赊巴
- 灵香草_苗药名:窝嘎勒
- 大通草_苗药名:咪头
- 马齿苋_苗药名:窝咪仰
- 竹叶花椒_苗药名:比西
- 大风藤_苗药名:锐比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