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_苗药名:波豆豆沙碧

汉语拼音
Zaojiaoci
苗药名
波豆豆沙碧
苗药拼音
bel det def sad bil
别名
bid zob kud比皂哭(贵州松桃),bol zendlef播整陆(贵州黔南)
中药材基原
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落叶乔木,高达18m,茎、枝上有粗壮棘刺,常分枝,红褐色。双数羽状复叶;小叶4~7对,小叶片椭圆形,长3~8cm,宽1.5~3cm,先端钝,基部斜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花杂性,腋生或顶生总状花序;花萼钟形,裂片4;花瓣4,淡黄色;雄蕊8,4长,4短;子房条形,扁平。荚果扁平,长达30cm,紫黑色,被白霜。种子长椭圆形,红褐色。
栽培与养殖
生于海拔650~1300m的山坡和村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贵州、四川等省区。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但以9月至次年3月间为宜,切片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完整的棘刺为主刺及1~2次分支;扁圆柱状,长5~18cm,基部粗8~12mm,末端尖锐;分支刺螺旋形排列,与主刺呈60°~80°角,向周围伸出,一般长约1~7cm;于次分支上又常有更小的刺,分支刺基部内侧常呈小阜状隆起;全体紫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 以片薄、纯净、无枝梗、色棕紫、切片中间棕红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刺的横切面:最外一层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皮层薄,有的薄壁细胞含少量淀粉粒。中柱鞘处有厚壁纤维和厚壁细胞断续排列。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或簇晶。韧皮部呈新月形,极小。木质部发达,由木化的木薄壁细胞、纤维和导管组成。髓宽广,占整个断面的一半以上,髓细胞大形,不规则,常含少量的棕色物质。 粉末特征:棕褐色,纤维形。①表皮细胞有棕色内含物及小颗粒状晶体,表面观可见气孔。②中柱鞘纤维多碎裂,微黄色,壁厚,胸腔不明显,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直径17~22μm,簇晶直径6~8μm,形成晶鞘纤维。纤维束厚壁性,分隔纤维,薄壁性纤维有的具单纹孔。③木薄壁细胞方形或类多角型,具纹孔。④有螺旋导管及具线纹孔导管碎片散在。⑤髓细胞大型,具众多单纹孔。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性味
味辛,性热。人冷经。 (1)《贵州草药》:“性温,味辛,有小毒。” (2)《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辛,性温。”
功效
消肿透脓,搜风,杀虫。
主治
主治痈疽肿毒,瘰疬,疠风,疮疹顽癣,产后缺乳,胎衣不下。 (1)《贵州草药》:“消痰止喘(子),通房攻坚(刺)。” (2)《全国中草药汇编》:“活血散肿,排脓通乳。主治痈肿疔毒未溃,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 (3)《贵州中草药名录》:“祛风通窍,化痰止喘。治口噤不语,喉痹,瑞咳,鼻窍不通。棘刺治无名肿毒,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人丸、散。外用:适量,醋煎涂;或研末撤;或调敷。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各种痈肿、疮毒皂角刺15g,金银花5g,水煎服。 2.治缩舌症皂角制用木炭火炮后浸水服,或皂角刺粉末由鼻吹入。(1~2方选自《苗族医药学》) 3.治痔瘘皂角刺(去尖)125g,蓖子虫(马陆)5条,将皂角刺加水煎汤,将蓖子虫加酒125毫升蒸汁。内服皂角制煎场,服后则流黄水;待黄水流尽,休息2日,内服蓖子虫酒,服后则流青水;待流尽后,取出蒸过之蓖子虫,捣烂敷患处,即愈。(《贵州民间方药集》) 4.治乳痈皂角刺6g,蒲公英、海桐皮、夏枯草各15g,野菊花9g,煨水服。(《贵州草药》)
制剂
参考文献
苗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参考
《中华本草》苗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