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_苗药名:野义

汉语拼音
Kushen
苗药名
野义
苗药拼音
yes ninb
别名
jab gongx saib加贡山(贵州黔东南),vuabginl rong dlib弯更胸溜(贵州黔南),faik kend非肯(贵州毕节)
中药材基原
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 小灌木,高达3m。幼枝青色,有疏毛。后变无毛。羽状复叶;小叶25~29,披针形,长2~3cm,宽1~3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下面密被平贴柔毛。总状花序项生;花萼钟形,花冠淡黄色,旗瓣匙形,翼瓣无耳;雄蕊10,仅基部愈合;雌蕊1,子房柄被毛。荚果成熟时不开裂。于种子间微溢缩,呈不明显串珠状,有种子1~5粒。 生于山坡、灌丛中。分布于山西、湖北、河南、河北、贵州等省区。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砂土或粘壤土均可生长,为深根性植物,应选择地下水位低,排水量好的地块种植。当年播种的幼苗多不开花,冬季叶子变黄脱落进人休眠,至翌年春重新返青生长,6月孕蕾开花,7~8月中旬果实成熟,全年生长期约210天,种子千粒重49.63g。 栽培技术:种子繁殖:播种前用40~45℃温水浸10~12小时,或进行沙藏,1:3混合放在0~10℃温度下处理20~30天,南方3~4月,北方4月播种,按行距65cm,株距30cm穴播,每穴播种8~10粒,覆土2~3cm。 田间管理:及时除草、浇水、培土,每年追肥1~2次,第1次在5月中、下旬,第2次在8月间,以粪肥和厩肥为主。
采收加工
秋季挖根,鲜用或晒干备用。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长圆柱形,下部常分枝,长10~30cm,直径1~2.5cm。表面棕黄色至灰棕色,具纵皱纹及横生皮孔。栓皮薄,破裂反卷,易剥落,露出黄色内皮。质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切片厚3~6mm,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8~12列细胞,有时栓皮脱落。韧皮部的多数纤维常数个至数十个成束。束间形成层有的不明显。木质部自中央向外分叉为2~4束,木质部束导管1~2列,直径72μm,木纤维常沿切向排列。射线宽5~15列细胞,中央有少数细小导管及纤维束散在。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及草酸钙方晶。 粉末特征:淡黄色。①纤维众多,成束,非木化,平直或稍弯曲,纤维周围的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②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导管,淡黄色或黄色。③木栓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多层重叠,平周壁表面有不规则细裂纹。④薄壁细胞类圆形或类长方形,有的垂周壁呈不均匀念珠状,胞腔内含细小草酸钙针晶。此外,有众多淀粉粒及少数石细胞。 理化鉴别 ①取本品横切片加氢氧化钠试液数滴,栓皮即成橙红色,渐变血红色,久置不消失。木质部不呈现颜色反应(检查色素)。②本品粉末0.5g,加1%盐酸15ml,水浴加热10分钟,过滤。分别取滤液于3支小试管中,分别加入碘化铋钾、碘化汞钾、碘化钾碘试剂,均产生沉淀(检查生物碱)。③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加热回流10分钟,过滤。取滤液1ml,置试管中,加镁粉少量与盐酸3~4滴,加热,显红色。另取滤液5μl,点于滤纸上,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检查黄酮)。④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0.5g,加氯仿25ml,浓氨试液0.3ml,放置过夜,过滤,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氯仿苦参碱和槐定碱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0.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用2%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丙酮-甲醇(8:3:0.5)为展开剂展开,展距约8cm,取出,晾干,再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醇-水(2:4:2:1)10℃以下放置后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展距约8cm,取出,晾干,依次喷以碘化铋钾试液和亚硝酸钠乙醇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两个棕色斑点。
化学成分
根中含生物碱:苦参碱(matrine),氧化苦参碱(oxrmatane),N-氧化槐根碱(N-oxrsopho-carpine)、槐定碱(sophoridine)[1],右旋别苦参碱(-al-lomatrine),右旋异苦参碱(Ⅰ-somatrine)等多种生物碱。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苦参新醇(kushenol)A、B、C、D[2]E、F、G、H、I[3]、J、K、L、M[4]、N、O[5]苦参查耳酮(kuraridi)[6],苦参查耳酿醇(kuraridinol),苦参醇(kurarinol),新苦参醇(neokurarinol),降苦参醇(norku-rarinol),异苦参酮(isokurarinone),次芒柄花素(form-ononetin)[7]等。此外还含有三萜皂苷:苦参皂苷(so-phoraflavoside)Ⅰ[8]、Ⅱ、Ⅲ、Ⅳ[9],大豆皂苷(soyasapo-nin)Ⅰ[10]以及醌类化合物:苦参醌(kushequinone)[5]。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苦参碱对心脏有正性肌力作用和负性频率作用[1],其机理可能与改善心肌细胞膜的离子转运、降低心肌应急性、延长不应期,从而抑制异位节律点有关[2]。苦参注射液可扩张血管、增加兔耳及肾血管的灌流量,苦参总碱可增加麻醉犬的冠脉流量,并可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冠脉收缩,故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3]。
2.升白细胞作用  苦参总碱和氧化苦参碱对家免经X线照射所致的白细胞减少有明显的治疗效应[4]。
3.抗肿瘤作用  与抗癌化疗药丝裂霉素C相比,氧化苦参碱的化疗指数是丝裂霉素C的7.8倍[5]。
4.抗炎作用  苦参碱对各种致炎剂(巴豆油、冰醋酸、角叉菜胶、鸡蛋清)引起的剂型渗出性炎症有明显对抗作用。苦参碱对红细胞膜与溶酶体膜有稳定作用,从而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达到抗炎目的[1]。
5.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苦参碱能明显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拮抗苯丙胺和咖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增强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的中枢抑制作用,扭体法与热刺激法测试痛觉显示苦参碱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小鼠侧脑室注射微量的苦参碱后,仍有显著的提高痛阈的效能,推测其镇痛作用的有效部位在中枢[1]。
性味
味苦,性冷。入热经。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冷,味苦,入热经。” (2)《贵州草药》:“性寒,味苦。” (3)《苗族药物集》:“性冷,味苦,入热经。”
功效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主治
主治热痢便血,黄疸,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退热止泻,清热利湿,祛风杀虫。治疗赤痢,风癞,瘙痒等。” (2)《苗族医药学》:“退热止泻。治热经引起的占嘎收(红痢),全身风癞、瘙痒。” (3)《贵州草药》:“清火解毒,杀虫,去湿。” (4)《贵州中草药名录》:“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治哮喘,蛇伤,湿疹,菌痢,蛔积,肠风下血,滴虫。外洗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敷;或泡酒搽。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禁服。
附方
1.治疗皮肤瘙痒苦参根粉末适量,以香油或菜油调搽患处,亦可用适量药材切片煎水洗全身皮肤。 2.治红痢、赤白带下苦参30g,水煎服。 3.治外阴瘙痒、阴道滴虫苦参30g,蛇床子15g,川椒6g,水煎洗。(1~3方选自《苗族医药学》) 4.治肠风下血苦参10g(用酒喷火烤,再喷再烤,直至焦黄),煨水服。 5.治肝炎苦参、赤小豆各1g,研末,用少许吹鼻孔,每日1次。 6.驱蛔虫苦参、苦楝皮、隔山消、大火草根、川谷根各2g,研末,加红糖制成丸。每次5粒,晨服,连服3天。 7.治梅毒、麻风苦参、苍耳草、马鞭草各40g,泡酒1500ml,早晚各服10ml。 8.治阴痒(阴道滴虫),毒疮苦参适量,煨水洗患处。 9.治风热感冒苦参5~10g,研本,开水吞服。(4~10方选自《贵州草药》)
制剂
(1)日舒安天然药物湿巾:由苦参、五倍子等数味药组成。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湿止痒。用于女子外阴瘙痒、带下黄赤;男子阴囊湿疹、肛裂痔痛等。 (2)博性康速溶膜:由苦参、天花粉、蒲公英、茵陈、栀子等数味药组成。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祛风止痒。用于带下病以及杨梅疮、热淋等病的防治。 (3)玫芦皮疾灵:由玫瑰、苦参、芦荟等数味药组成。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活血护肤、抗过敏等。对湿疹、痤疮有显著治疗效果。 (4)百仙妇炎清:由百部、仙鹤草、苦参、蛇床子、紫珠草等数味药组成。清热解毒,杀虫止痒,去瘀收敛。用于妇女霉菌性、细菌性、滴虫性、老年性阴道炎和宫颈糜烂,白带过多及淋病等。 (5)痔痛消:由苦参、金银花、土大黄、槐花等数味药组成。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血止血。用于各类痔疮及外阴病痒症。 (6)痔疾宁:由苦参、黄柏、金银花等数味药组成。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用于内外痔肿痛出血。 (7)伤联灵喷膜剂:由栀子、硬紫草、苕叶细辛、苦参草数味药组成。清热解毒,收敛止血,消肿止痛。用于皮肤浅表切伤、疖疮等症。 (8)肤痔清软膏:由地苦胆、冰片、苦参、紫花地丁等数味药组成。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除湿止痒。用于湿疹、毛囊炎等皮肤病及妇女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子宫颈炎,亦可用于治疗痔疮肿痛及出血。[(1)~(8)选自《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白世泽,等.中草药,1982,13(4):8
[2]Murakoshi L,et al.Phytochemistry,1982,21;2379
[3]Ueno A et al.Chem Pharm Bull,1975,23:2560
[4]小松曼耆,等.药学杂志,1970,90(4):463
[5]Li-Ju.Wu et al.Chem Phann Bull,1985,33:3231
[6]吴立军,等.药学杂志,1985,105:736
[7]吴立军,等.药学杂志,1985,105:1034
[8]吴立军,等.药学杂志,1986,106:22
[9]K·Kyogoku et al.Chem Pharm Bull,1973,21
[10]Ueno.A,et al.Chem Pharm Bull,1978,26:2407
药理
[1]李仪奎,等.中药药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59
[2]北京医学院,心脏血管疾病,1976(3):183
[3]傅定一,等.煤矿医学.1970,(2):20
[4]酒泉钢铁公司职工医院.放射医学,1977,(1):56
[5]吴葆杰主编.中草药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89
现代临床研究
[1]王林,等.四川医学,2003,24(7):746
[2]袁耀钦,等.实用医学杂志,2001,17(8):770
[3]白石山,等.内蒙古医学杂志,1998,30(5):266
[4]刘帧帧.河南医药信息,2002,10(14):55
[5]李晓清,等.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1,10(2):187
[6]蒋行健,等.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1,10(2):191
[7]王晓贞.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2,9(3):113
[8]李燕,等.中草药,2000,31(3):227
苗药名出处
贵州松桃地区
参考
《中华本草》苗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