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文化认同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国文化最为充分的保留、延续和现实生活应用。中医药走向世界首先需要文化认同,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与“和合”思想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取之不尽的理论源泉,是保证“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中医药学是一门富含文化元素的科学,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涉及生命、疾病、健康等内容的文化体系,只有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体验、理解、欣赏中医药的道与术,才能真正接受中医药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力量。《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指出,中医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遴选可持续发展项目,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国际影响力。这都为中医药文化接受认同,走向世界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
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文化认同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中医药国际交流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众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中东欧以及独联体等广阔的国际区域,包括数十个各有文化特色的国家,各国文化、宗教、风俗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呈现多样性。因此,寻找共同发展,相互认同是基础。
理查德在《社会认同》中说:“认同”有两种含义,“同一性”和“独特性”,引申为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词,就是“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是中国文化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实现和谐的真实写照。民族之间只有相互欣赏、认同彼此,参与对话,才能从差异中扩展自我发展的空间,引发共同创新的活力。
文化认同源于心理学,它是个体对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和内心承诺,以此获得保持和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它的本质是价值认同。文化认同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继承着本民族文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既是产生认同的外在因素,又强化对认同的自觉和差异的包容,包容不是排斥“他者”,而是把“他者”吸收到自我身份的建构中来。在各种交流中唯有文化是互相了解、欣赏和认同的开始。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国文化最为充分的保留、延续和现实生活应用。中医药走向世界首先需要文化认同,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与“和合”思想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取之不尽的理论源泉,是保证“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也为文化认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认同中国文化才能接受中医药学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由于我们有历史。”在中医药国际发展的重要历史结点,根基稳固、文化多样、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优势。
中医药学是一门富含文化元素的科学,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涉及生命、疾病、健康等内容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易学的思维方式、道家的养生学、儒家的伦理思想、释家的修持之道都对中医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中医从基本概念到理论、方法,从思维方式到诊疗手段都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只有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体验、理解、欣赏中医药的道与术,才能真正接受中医药学。持“中医巫术论”的人仅限于对古代中医药学的粗浅认识,中医药学有着与现代科学大不同的思维、试验和表述方法。中医注重经验、悟性和整体功能;西医注重实验、数据的可重复性,中医治疗是通过个性化诊疗,达到机体平衡的治疗目的,评价中医药的科学性,关键要看效果,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生生不息,就是中医药疗效最好的例证。
中医药学是科学,我们需要为中医药学取得合法地位创造条件,否则只能受到限制,制约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发展。“大医精诚”“医乃仁术”是医德医风的高度凝练。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说:“对于一个医生来说,了解一个患者,比了解一个患者患什么病重要”。中医学利用唯象、混沌、隐喻的诊疗方法,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五运六气作为数理工具认识生命运动,基于它们非线性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可以说,中医学对人的认识已达到较高层次,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心身疾病的增多,中医学的优势会更加凸显。
多举措推进中医药文化认同
要使中医药获得生机与发展活力,推进文化认同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做好中医药文化宣传工作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