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中医药文化兴院之路

      被列为全国第三批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的浙江省宁波市所辖慈溪市中医医院,2014年与2007年比,门急诊由27.8万人次增加到55万余人次,翻了一番;出院患者从1816人增至6633人,增长2.7倍;医疗收入由3938万元猛增到1.8亿元,增长3.6倍;中药饮片收入从862万元增到3590余万元,翻了两番;医院固定资产由6400余万元增加到9000余万元。同时,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逐年上升。

 

    “二级甲等”慈溪市中医医院的发展速度,领跑于全省同类同级医院前列,其法宝何在?“这是坚持走中医药文化兴院之路取得的成果”。采访时,该院不少医务人员对记者这样说。

 

    进院就受中医药文化熏陶

 

    中医院的环境是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场所。

 

    记者来到慈溪市中医医院,进门就看到了种植多种中草药的“太极图”,表示中医阴阳平衡的文化理念;门诊大厅迎面是中医药“五种资源”的醒目条幅,门厅上挂着祖籍慈溪、已故国医大师裘沛然提写的院名横匾。

 

    在门诊大厅候诊区域,墙上挂着历代名中医的中医格言。从门诊大厅通向住院部的空间为花园式的中药鲜药展示区——“百草园”,约十余亩地,除走道外全都见缝插针种上了常用中草药,约有二三百种。每种中草药都旁都插上一块“中草药展示宣传牌”,分别介绍其药物的名称、药用部位及其功效等,成为医院职工、住院患者休闲和了解中草药的宝地。据了解,医院还对中小学生和中医药爱好者开放,已经接待几批参观学习者。

 

    “百草园”旁的仿古平屋为“名中医馆”,其回廊挂着历代名中医画像,内设中医预防保健科、中医治未病中心和4间名中医诊室,沪、杭、甬共10余位名老中医定期轮流坐诊,每位名老中医都配有该院的抄方医师,进行一对一带教。

 

    穿过“百草园”便是该院的住院部大厅。这里专设两处中药展示区:一是常用中草药标本,并附饮片图案及说明。二是传统中医药制作工具,如药罐、杵臼、铁药碾等。

 

    记者切身感受到慈溪市中医医院的环境处处注重融入中医药文化元素,而且临床的中医药文化熏陶也很浓。比如,门诊专设“中医综合治疗区”,患者可在此做中医非药物康复治疗。病区设“中医综合治疗室”,专为有需要的住院患者做各种中医护理服务。

 

    中医药文化环境,不仅为患者营造,同时还体现了对员工的日常教育。为此,该院在门诊部三楼创建了以“大医精诚”为主题教育的“清风苑”,介绍医院的院训、院旨、院徽、院歌,并以“廉、洁、正、和、谐”为内容,专门制作“医为仁术,仁者爱人”的人文教化图板,作为对全院职工进行经常性医德教育的场地。

 

    特色中医药诊疗吸引患者

 

    2007年前,慈溪市中医医院负债和年业务收入均为3000余万元,造成业务冷清,收不抵支,负债累累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医疗特色和品牌科室,缺乏医疗服务核心竞争力。

 

    该院的转机始于2008年起制定实施《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医院从环境形象、行为规范、内涵建设三方面入手,其中的重头戏为牢固确立以中医为本,切实实施与综合医院错位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首先,着力壮大中医人才队伍。通过引进人才、拓宽招聘和选送进修、在职培训及“师带徒”等多种形式,使这家原先以西医人员占多数的中医院发生了逆转。如今,该院执业医师中中医类的比例上升到69%;其余西医师也大多“西学中”;西医护士的“西学中”规范培训率达100%。还拥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和浙江省名中医、省基层名中医各1名。

 

    其次,努力打造专科专病品牌。该院肝胆科已被列为全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民族医特色专科和浙江省中医药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骨科分别被列为浙江省、宁波市中医药重点学科和扶持学科,肿瘤科被列为慈溪市医学重点扶持学科。针灸科、推拿科和中西医结合儿科、妇科、脾胃病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其诊疗也都别具一格。该院5个学科被列为浙江省第一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