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 哲学社会科学作用不可替代

•中医药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既有自然科学属性,也具有哲学社会科学属性,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没有古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就没有古代的中医药学。

•高等中医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历史重任,同时也是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与传播者的主阵地,因此加强对中医药大学生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中医药的科学性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学问题,从本质上看是一个哲学问题,如何从哲学层面为中医药的科学性及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辩护是高等中医院校哲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进行了深刻阐述。他指出,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一支主力军和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不可替代”思想,对于指导与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中医院校肩负着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培养与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重任,在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新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

创建一流中医药学科 哲学社会科学作用不可替代

2010年6月20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建立的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讲话中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明确指出了中医药学不仅是一门治病养生的古代科学技术,同时也汲取了古代哲学社会科学营养,蕴含着中华传统哲学智慧与传统文化精华。

中医药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既有自然科学属性,也具有哲学社会科学属性。中医药学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数学、地理、天文、生物、气候学等自然科学成果,同时也借鉴利用了哲学、文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古代哲学社会科学成就。从某种意义上,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精华,凝聚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 ,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可以说,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没有古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就没有古代的中医药学。

近30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特别是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医药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随之进入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视野,并逐渐形成了中医药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系列交叉学科,中医文化学是其代表。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中医文化研究不仅成立了全国性学术研究机构,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还创建了自己的学术期刊,并进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在国家创建“双一流大学”的新形势下,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五所高等中医院校联手“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合作联盟”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将更重要、任务将更加繁重。

面对现代科学的强大冲击,中医药学科发展目标不清、思路不明、路径摇摆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中医药学科发展定位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价值引领;中医学与中药学分割、理论与实践脱节、医学与人文分离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医药学的整体性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系统维护;以实验、实证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被冷落、边缘化;中医药学的人文属性逐渐被淡化,中医药学的人文精神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培育涵养。总之,在传承创新中医药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将大有可为。

历史表明,古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每一次大发展、文化大繁荣,都会不同程度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反之,中医药学的每次大的发展与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发展了古代哲学社会科学。当前,中医药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要讲话,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人类健康的高度,明确指出了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刘延东副总理指出,中医药是“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分肯定了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医医疗、教育、科研、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目前,中医药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哲学社会科学将会随着中医药的大发展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近二十年来,中医药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高等中医院校先后开设了卫生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中医外语、医学法律等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经济、管理、法律、翻译等专门人才。中医文化学、中医传播学、中医药管理学等中医药与哲学社会科学交叉学科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一些中医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医学伦理学等学科入选了省级、校级重点学科,为中医药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