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医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促进中医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给中华民族打了强心剂,更给中医药事业和中医人注入了强心剂。笔者认为,文化自信以及自信文化,中医界有必要补上这一课。
文化自信促进中医持续发展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于新时期的中医人,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因此,只有在中医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有中医药发展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中医药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中医药事业发展创新的活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物质财富的综合。在我国,中医药文化地位一直很高。一般认为,中医是千百年来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中的奇葩。但这些光环并没有给现实的中医界带来文化的自信,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不自信,甚至无自信。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文化符号感弱化。中医的存在感很长时间以来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在近代历史上,没有比中医药更能引起人们的文化争议。在文化争鸣、学术争议方面,关于中医科学性与否的争论长期存在,存药废医、中医伪科学、中医是封建迷信的陈词滥调不断出现,每一次出现对中医的存在感就是一次挑战。
缺乏自信,内心焦虑。临床西化、教学现代化、科研实验化,让传统中医的自信心不足。一段时间以来,中医内部表现出期待社会认同、国人认同、外国人认同的强烈愿望,急着把好的东西贡献出来让人欣赏的热情,从而表现出一种迫切希望被人接受的焦虑。
这种文化不自信的长期存在,加剧了中医人内心的焦虑。这种焦虑的存在让中医变得十分容易被激惹,神经敏感。一方面表现出对侵害中医、忽视中医行为的激烈反应,我称之为“非议敏感”。二是一些人开始变得麻木,对于自身中医身份的淡化、淡忘、顺应事态,变得不敢涉足、不愿涉足,最后无法涉足、不再涉及,甚至有中医人觉得不好意思去谈中医,去做中医临床、去开展中医教学。
这样的文化不自信的现实存在,有多重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中医自身的特点,表现出与现代文化、文明适应的不同步。社会发展需要现代化符号,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高精尖的技术,现代社会的交流需要现代化的语言和技术,一时间中医没有适应过来,没跟上节奏。另一方面来自于现代社会人们对现代文化或者西方文化的膜拜,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或者漠视,民族虚无主义的存在和干扰。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医药发展的双重作用,一方面表现出中医无法企及现代医学创造的经济优势,让中医发展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推动让很多人关注了中医、使用了中医。人们在享受现代医学先进的同时,步入了误区,走进了看病贵、看病难的怪圈,走进了一切向钱看的怪圈,这又给人类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创造了机遇。
三方面培养中医文化自信
今天,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是时代赋予的机遇,这个机遇在过去狂热追求经济效益的环境中不会出现,在一切期待西方科学体系检验的环境下不会出现。这个时机,是与整个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与我国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回归、对传统文化重视有关,是中华民族文化觉醒所造就的机遇。
对于中医人来讲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新的环境下,做好中医,发挥好中医优势,重新赢得尊重。这个文化自信,包含着诸多的内容。
一是要做好自己。这是中医文化自信的基石。再好的东西加工不好就不会成为艺术品,再好的工作做不好同样失去价值。中医本身是一门深邃的学问,能够治病救人,能够和谐社会,是医学,也是哲学。作为中医人,临床要做真正的中医临床,救死扶伤,赢得患者认同。笔者一直主张对于信任中医的粉丝和铁杆要团结稳定,不能让之失望;对于顽固反对的,我们要拿出有力、有效的事实,赢得尊重;对中间的人员要做好争取。要真正做好医教研,要有效总结中医精华,并运用到临床中。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