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
中国历代文人骚客有关酒的诗词吟咏,虽然豪饮放歌者众,但自酿自饮,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酒文化有着独特贡献的,当属宋代文学家苏东坡。
苏东坡曾写过一篇著名的《酒经》,叙述了酿酒的工艺流程和具体方法,是宋代酒文化的珍贵史料。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称《酒经》是“耐咀嚼而真味隽永”的歌赋。在这篇实用性很强的制酒论文中,苏东坡述说了酒曲的制作,酿酒原料曲、米、水的用量和比例。将酿酒的过程分为酒之萌、酒之正、酒之少劲、酒之成的程序。苏东坡认为:酒的质量的好坏,除了酒曲的精良外,关键在于投米时要以舌为权衡,屡尝而增损,才能酿出“醇而丰”的优质酒。因此,严格掌握投米日期,三日投米,九日三投,15日后就要且尝且沥。酿出的酒方有“刚和柔力,严而不猛”的品性。《酒经》是他以歌赋的形式写的酿酒专论。从科普的角度说,它是一篇文学与科技融汇一体的佳作,后人将其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相提并论。
苏东坡精于酿酒工艺理论,也勤于酿酒实践,堪称“壶翁”。他的诗文中,多有这方面的记载和吟唱。“稻垂麦仰阴阳足,器洁泉新表里清。晓日看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诗中描绘的是宋代颇为流行的名叫“真一”的蜜酒。苏东坡写了酿真一酒所需的稻麦、泉水、器具和饮用后面有红晕,气血通畅,犹如春风入腹的酣畅感受。宋代的中医文化很发达,酒文化中的药酒,集药和酒于一体,成为具有传统特色的保健饮料。苏东坡就曾用中药天门冬酿酒。诗曰:“自拨床头一瓮云,幽人先已醉奇芬。天门冬熟新年喜,曲米春香并舍闻”。在东坡雪堂里,诗人且沥且尝,自得其乐。酒香与诗情勃发,令人陶醉不已,沉浸于自我创作的劳动喜悦之中。天门冬酒养阴清热,润肺滋肾,是养生保健的佳酿。苏东坡还曾呤诗:“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屠苏酒也是一种药酒。按照中华民族的习俗,在除夕夜饮之,唐床时流行很广。
苏东坡酿酒、饮酒,也提倡节酒。主张微醺即止,饮之有度。这是他不同于其它文人墨客的饮酒观。他曾说:“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苏东坡爱酒也不酗酒,浅斟轻酌,是他饮酒养生的经验,有着医疗保健的科学内涵。从中医的角度说,酒有“行气血,舒经脉“的药理作用。但是,过量饮服,不但无益,致使性情昏躁、神志迷乱,反而有害。兼通医学的苏东坡从医学张胧那里,得知中药枳实子可以醒酒。便推荐给诗朋酒友。苏东坡还常煮菜羹来解酒。“烂煮菜羹斟桂醑”便是他饮酒生活的实录。据《东坡杂记》载,他常“夜半饮后,辄撷菜煮之。”认为新鲜菜羹“味含土膏,气饱风露”,健脾和胃而利尿,视为解酒消食的佐餐佳肴。
苏东坡酿酒有《酒经》,饮酒有诗赋,爱酒有节制,解酒有良方,对中国的酒文化有着杰出的贡献。(四川 欧阳军)
上一篇:中华文明与中医文化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