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世元:国医大师 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

    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在我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多带些学生。我也不图名利,既然带教,就让学生有点收获。现在的学生来自生产单位、教学单位、科研单位、经营单位,几乎涵盖了中药各个领域。不管是中药鉴定、中药炮制,还是中成药、中药调剂,我一定尽我所知,倾囊相授。

 

    中药有很多老传统,以前当学徒的时候,包药要成“一口印”,砸铜缸子药出响儿,内行人一听声儿就知道这里砸的是什么。不说加工,原材料的保障是关键,道地药材要保护,药材鉴别要点要总结,再不抓紧,这些好东西都要失传了。

 

    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不建立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说“发展不离宗”,但应“尊古不泥古”。

 

    李时珍说过:“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中药这行是个良心活儿,技术在次,恪守职业道德、严谨规范是第一位的。

 

    金世元,1926年出生于北京。北京卫生职业学院主任药师,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客座教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8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0年、1997年、2012年分别担任全国第一、二、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8年获首批北京市“首都国医名师”称号。2009年获得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药大师”称号。专著《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第一版)、《药道致诚》,主编《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第二版)等。

 

    ●他是非遗“中药炮制技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业70余载,精通中药炮制、中药调剂、中药鉴定、中药制剂各种中药传统技艺。

 

    ●他融通医药,开创中药职业教育新篇章,带领学生用心用眼感受中医药精髓,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

 

    ●他追求“道地”,走遍大江南北,用双脚丈量全国中药版图

 

    ●他执着地为中药行业“扶正祛邪”,振臂呼喊。

 

    “一个人的一生既有机遇又有坎坷,特别是机遇,应该抓好,作出一点成绩来。入了中药这一行,就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机遇。”提到自己的经历和心爱的中药,88岁的金世元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作为首位中药领域内的国医大师,被尊称为“国药泰斗”的他,14岁那年进入药庄学徒,81岁从教学岗位上退休,但老人笑称自己“人退心不退”,70多年的时光里,一直奋斗在中药行业的第一线。

 

    孟冬时节,在自家客厅,伴着一杯清茶的袅袅香气,金世元向记者讲述起自己与中药的一世情缘。

 

    药庄中的学徒时光

 

    1926年,金世元出生在北京市朝阳区落田洼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为了让家里的小儿子学门谋生的手艺,远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父亲托乡亲把14岁的金世元送到了北京复有药庄做学徒。3年的学徒时光,在金世元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复有药庄是解放前京城一家知名的中药饮片批发兼零售企业,业务量大,除了炮制饮片,还有加工丸散膏丹等中成药的业务。学徒们每天除了繁忙的工作,还要照顾好师父的生活起居。

 

    “那时候人小,个子矮,在灶跟前炒药还得垫着砖头、踮着脚。被烟熏得眼泪直流,也得细看着火候,并且用铲子不停翻搅。有时候师父还会在一旁提问,脑子里、手头上一点都不敢怠慢。手上烫出泡来都是常有的事。”70多年过去了,金世元对于当时的工作场景,仍记忆犹新。

 

    看着师父抓药,他在一旁默默记下每个步骤;看着师父加工炮制饮片,他用心观察各种操作,不漏过一个细节。“师父口上并不多讲什么,全凭徒弟的眼力劲儿。”凭着多实践、勤求教,金世元的手艺在小学徒之中显得尤为突出,渐渐受到了师父们的夸奖。

 

    当时的药行工作备受尊敬,在金世元的记忆里,到了药店,顾客们都尊称工作人员为“先生”。除此之外,行业的自律更让他颇受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