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科普现状 来自民间扎根群众
中医药学来自民间,扎根群众,而民间大众又迫切需要中医药知识,所以自古名医就十分重视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历代均有代表性著作。如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孙用和的《传家密宝》等。通过这些著作和医者诊病过程中的普及,使许多老百姓不仅知道怎样养生防病,而且了解一些望闻问切的诊病知识,懂得一些寒热虚实的医学道理,有的人还会使用一些单方和民间疗法来治疗小伤小病。但遗憾的是,因西学传入,民国政府妄图废止中医,所以中医药文化科普境遇不佳。尽管如此,当时一些中医名家还是热心于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如施今墨主办的《文医半月刊》,张寿甫主办的《幸福周刊》,都有通俗易懂的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
中医药文化科普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科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中医药文化科普后继乏人。但许多中医药专家一再呼吁大力推进中医药科普事业,著名中医学家姜春华、著名中药学家叶橘泉还带头撰写中医科普文章,并获全国优秀科普创作奖。中医专家柯雪帆创作的中医科普文艺作品《医林缀英》深受好评。我于1983年撰写的大众中医药科普作品《家庭中医顾问》首发即达10万余册,并获全国优秀科普创作奖。
1985年,我做为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提出成立“全国中医药科普分会”的建议。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万友生教授写出支持的信件,并作为全国科协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正式提案。
1987年,全国中医编辑学会成立后,成立了科普组。
1988年,首次全国中医科普研讨会在湖北省黄石市召开,中国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肖德馨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李今庸教授等53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我主持,李今庸致开幕词。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中医科普工作研讨会,为今后中医科普工作的发展吹响了集结号,具有里程碑意义。
1994年,第四次全国中医科普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与会专家70余名,来自全国17个省、市。在本次大会上中国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正式成立,中医科普之舟在蓉城扬帆起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来贺电,张文康局长为大会题词:“搞好中医药科普,弘扬中医药事业。”中国中医药学会会长崔月犁题词:“交流中医药科普工作经验,为人民健康作新贡献。”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题词疾呼:“中医学呼唤科普!”我做为科普分会主任委员作了《加强两翼,振兴中华》的报告,强调中医药事业要腾飞,必须有坚强的两翼:一翼是学术研究,一翼是学术普及。面对当前和今后发展中医药科普事业的需要,繁荣中医药科普创作的需要,建立中医药科普学术体系的需要,促进中医药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市场的需要,必须大力汇集人才,正式组建全国中医药科普学术研究组织。充分发扬奉献、团结、奋进、实干的精神,努力建立中医药科普学术体系,尽快构架中医药科普网络。切实做好两个两手抓:“一手抓科研,一手抓科普;一手抓学术,一手抓市场。”
2011年,全国第六次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暨中国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换届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中国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德俊到会指导,会上推出第二批中医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并特邀我作《中华养生保健四大基石》的科普示范讲座。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医药科普分会的领导。
中医药文化科普现状
近10年来,中医药科普面临极好的时代机遇,国家高度重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措得力。国务院去年还颁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多个部委于2007年在全国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历时三年,声势浩大,影响深远。
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组建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中医药文化科普读物琳琅满目,并有精品问世,有的还获政府科技进步奖。热爱中医药科普的专家团队,日益壮大,不仅写文章,出书籍,还开讲座,上电视,做节目,并利用现代传媒,开博客、微博、微信向广大民众传播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
上一篇:体验中医诊疗文化的需要
下一篇:宣传中医药文化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