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治胸痹国医大师阮士怡 本虚标实痰瘀互结
国医大师阮士怡
•国医大师阮士怡认为,胸痹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肾虚损为本,因其虚所产生的气滞、血瘀、痰凝为标。基于此,结合“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理论,创胸痹治疗大法“益肾健脾,软坚散结”,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证实该法对胸痹疗效甚佳。
胸痹指因胸阳不振,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以胸闷及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等同于西医学“冠心病”。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在辨治冠心病方面疗效尤为显著,现就阮士怡教授基于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辨治胸痹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病机:本虚标实,痰瘀互结
《金匮要略》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者,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纵观古今文献,诸多医家对胸痹病因病机多有论述,然其病因根本归结于气血阴阳俱虚,气滞、寒凝、痰浊、血瘀、热邪、毒邪等;病机为本虚标实,即脾肾虚损,痰瘀互结。
肾中寄元阳,肾阳为人体一身阳气之本,而心阳本于肾阳。肾阳不足则无以温煦心阳,胸阳失运乃致气滞,气滞行血无力,血行不畅,则现血瘀。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司,气血化生乏源,血不养心,痰浊上蒙,宗气不振;脾肾功能低下,导致机体代谢失常,升降出入不利,代谢产物蓄积体内而生痰;痰浊痹阻胸阳,阻滞脉络,气血失运,久则瘀滞,痰瘀互结致心脉瘀阻。故气滞、血瘀、痰浊内结,使心之脉络不通,发为胸痹。因此,胸痹属本虚标实,痰瘀互结;脾肾之虚为本,因其虚所产生的气滞、血瘀、痰凝为标。
治法:益肾健脾,软坚散结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述“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理论,阮士怡教授创胸痹治疗大法“益肾健脾、软坚散结”,并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证实该治法对胸痹疗效甚佳。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具有下述特点:(1)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血浆胆固醇,同时相对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抑制血小板聚集;(3)改善微循环障碍;(4)消减实验性动物模型主动脉脂质斑块;(5)促进大、中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提高细胞代谢,降低过氧化脂质沉积。
阮士怡教授认为,冠心病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若能推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便可防治冠心病,符合“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动脉内膜发生病变,病理因素为气滞、血瘀、痰浊。胸痹多发于中老年人,因其机体逐渐走向衰老,“五脏皆虚”,且五脏中“先天之本在肾” “后天之本在脾”,脾肾二脏最为关键,故以益肾健脾为主要法则。阮士怡教授在多年临床研究中发现,许多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典型肾精亏虚的临床表现,经用益肾健脾药治疗后,临床症状及某些生化指标如肺功能、免疫功能等均有所好转。
脾肾虚衰,津液输布无权,久聚成痰;水谷精微运化无力,气血失养,日久瘀滞,痰瘀互结,故以软坚散结以治标。益肾健脾、软坚散结二者相须为用,扶正祛邪,保护血管内皮及抗损伤,同时缓解血管生理及病理性退化。常用益肾药有桑寄生、杜仲、枸杞子、制何首乌、淫羊藿、女贞子等;健脾药有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等;软坚散结药有绞股蓝、炙鳖甲、海藻、当归、丹参、白芍、夏枯草等。
验案举隅
患者,女,70岁,2013年10月31日初诊。
患者2010年9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右冠状动脉置入支架2枚。现症:活动后气短,伴喘息,时有心前区疼痛,自服硝酸甘油可缓解,神疲乏力,口干口苦,胃胀,腹胀满,四肢逆冷,畏寒,偶痉挛。纳差,夜寐易醒,服艾司唑仑(舒乐安定)每日2毫克辅助睡眠,小便调,大便困难,舌暗紫苔薄白,脉沉细。平素服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日5毫克;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每日2.5毫克;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0.1毫克;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索尼特)每日60毫克。平素血压控制在130~140/80~90mmHg。
西医诊断:冠心病PCI术后。中医诊断:胸痹;证属气虚血瘀。治以益肾健脾、滋阴理气。
上一篇:国医大师任继学治中风
下一篇:国医大师陈可寞谈防治冠心病与养生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