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谚语胜目药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和取得的知识总结,养生谚语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人们强身健体的宝贵财富。
“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人怕不动.脑怕不用”、“练练力出,缩缩病出”、“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一日舞几舞,活到九十五”、“不靠医,不靠药,天天锻炼最见效”、“饭后散步,不进药铺”、“不抽烟.不喝酒,病魔绕着走”……这些谚语道出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的真理,勤劳动、勤运动是健康长寿之道。
许多谚语规劝大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比如“睡觉不蒙头,清晨郊外走”、“无事勤扫屋,强如上药铺”;“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饱,晚上吃得少”、“一顿吃伤.十顿喝汤”、“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指甲常剪,疾病不染”、“饭前洗手.饭后漱口”、“预防肠胃病,饮食要干净”、“吃了省钱瓜,害得绞肠痧”、“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贪吃贪睡,添病减岁”、“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饭前喝口汤,永远没灾殃”、“人愿长寿安,要减夜来餐”、“青菜可口,疾病逃走”、“五谷杂粮壮身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春不减衣,秋不加帽”、“冬不蒙首,春不露背”、“春捂秋冻,到老不生病”
民间谚语中还有很多情绪与健康相关的内容,如谚语所说的“笑口常开,青春常在”、“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遇事不恼.长生不老”、“起得早,睡得好”、“不气不愁,活到白头”……这些都强调了精神因素对长寿的重要性。现代研究证明,笑可以帮助消化,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有益于肺脏。对大量长寿老人的调查表明,长寿者大多胸怀坦荡、处事泰然、开朗乐观。
“千金难买老来瘦”、“不求虚胖,但求实壮”、“裤带越长,寿命越短”这3条谚语说的是肥胖会影响寿命,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三分吃药,七分养”、“药补不如食补”,以上谚语又恰当地评价了药物的作用,强调了保养的重要,同时对药补和食补的关系作了科学的说明。“吃人参不如睡五更”开门见山地点明保证充足的睡眠乃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若要孩儿安,三分饥和寒”则直截了当地指出控制饮食、利用自然因素以增强孩子抗病能力的道理。至于“今年笋子明年竹,少年体壮老年福”、“吃馍喝凉水,瘦成干棒槌”、“五谷杂粮多进口.大夫改行拿锄头”、“进补如用兵,乱补会损身”等谚语格言,既幽默又俏皮,准确贴切又令人深思,趣味无穷。
一些谚语寓含医理,如:“枪不擦不亮,身不练不壮”、“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寒从脚底起,病从口中入”、“有病早医,无病早防”、“不染烟和酒.活到九十九”、“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等。在民间,有关养生的谚语是极为丰富的,它们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若能加以借鉴,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