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界泰斗 国医大师李业甫
第三届国医大师李业甫从事推拿医、教、研50余年,是我国推拿界泰斗之一。其学术思想,可概括为32字:“病证合参,筋骨并举;博采众法,禅冠其宗;柔中寓刚,一拨见应;医禅结合,治养并重”。
病证合参,筋骨并举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理论的主要特色,是前人反复医疗实践中所获取的宝贵财富,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病因等理论为基础。以四诊资料为依据,根据它们内在的有机联系,加以分析、综合、归纳,得出疾病的诊断——证。证是症状和体征,是脏腑气血功能异常的病理表现,证提示人体与疾病整体的规律性,是疾病发展阶段中力量对比情况的概括。这一理论在内科医师遣方用药中体现的较为明显。然而,在临床推拿治疗过程中往往强调对病的治疗,而对证的把握较为欠缺。
李业甫认为,推拿治疗疾病时应做到“用推如用药”,牢牢把握“辨证论治,病证合参”这一原则。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病、证确定治法,按照“君臣佐使”的轻重关系选取合适的推拿手法和治疗穴位,做到有的放矢。如在痛经寒湿凝滞证的治疗中,摩揉中脘至中极可疏经行气,化瘀散寒,故可选摩法、揉法为君法;而肝郁气滞证时,揉三阴交可疏肝行气,可选揉法为君法。并根据证候的不同辅以相关手法及穴位方可起到“应手见愈”之功效。
“筋”一词早在《易经》中已出现,《易·系辞》云:“筋乃人身之经络,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可见最初的“筋”是指广泛分布于身体各部分的经络。后来《内经》中对筋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灵枢·痿论》记载:“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说明人体的筋都附着于骨上,筋的主要功能为连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灵枢·经脉》曰:“骨为干……筋为刚”,筋束骨,骨张筋,骨为筋起止之所,筋作用于骨而产生关节运动,为构成人身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筋为机体活动的动力、联络之纽带;骨为全身之支架,筋络骨,骨连筋。伤筋可影响到骨,伤骨必伴有不同程度的伤筋。
李业甫认为,诸如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拿法等松解类手法能行气活血,消肿止痛,解除筋肉痉挛,从而达到松解软组织、平衡肌力、解痉止痛、滑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而旋转法、扳法、拔伸法、背法等整复手法可作用于骨关节,起到矫正关节错缝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尤其是伤科疾病的治疗中,常因筋伤与骨伤并存,故应做到揉筋与正骨并举方可起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谨道如法,常有天命”之功效。
博采众法,禅冠其宗
李业甫先后求学于合肥医士学校、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夜大及安徽省卫生厅举办的“国术推拿”学习班。学习期间李业甫跟随中医推拿界各流派名家老师系统而全面的学习各派手法,吸取了众流派的宝贵经验,尤其通过求学于一指禅推拿学派传人朱春霆、王纪松、王伯川、丁季峰,内功推拿学派李锡九奠定了李业甫推拿学术思想的基础。工作期间,他勤于治学,本着“兼收并蓄、去杂存精”的精神,在研习了各推拿流派手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推拿手法。
通过对李业甫常用手法频次分布的研究可以发现,其推拿手法应用虽然很广,但一指禅类手法应用频率居于所有手法之最。可见李业甫在临证时是以一指禅类手法为主,但在具体治疗不同疾病时不拘于一法,杂糅了其他各类推拿常见手法。李业甫认为,“一指禅”手法与其他手法有着明显的区别,他的力是在“点”的基础上连贯成“线”,即通常所说的“推穴位,走经络”。其动作要领是“沉肩,垂肘,腕平端,指(拇)吸定,行走如直线,捺劲要大(向外摆动的力量),回劲要小(向内收的力量)”。此外,还要掌握拇指要实(着力部位),手掌要虚,不能捏紧,除了拇指着力外,其余的动作都要体现出一个“松”字,如:肩、肘放松则不容易疲劳,腕关节放松则摆动灵活而均匀,使力能集中在拇指上。所以,从外表看来,医者动作非常轻松自如,并且富有节律,似乎医者没用劲,但病者被治疗的部位却有一股柔和而舒适,由点成面,渐渐地渗透到肌体深部,而起到治疗作用。由于“一指禅”手法是属于中等刺激量的手法,而且又有渗透、柔和的特点,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适应症也比较广泛,在伤科、内科、妇科及儿科疾病的治疗中均有较好的疗效。
柔中寓刚,一拨见应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