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中医在中国 医学的中医在美国
杨观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TCMAAA学术部长和全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杨观虎一直在中医的这条道路上持续坚持,为求在中医上有更深的造诣,他在中国、日本、美国3个国家之间辗转多年,孜孜不倦的钻研中医学问。《千人》杂志对话杨观虎教授,聆听他30多年的国内外从医经验,为我国中医走向国际提供启发。
杨观虎,现在辛辛那提市经营两个中医诊所,并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TCMAAA学术部长和全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目前还担任Cellular &Molecular Biology等国际著名SCI杂志的审稿专家, 美国明州的美国中医学院与德州的华美中医学院博士生班教授,2015被聘为俄亥俄大学医学院临床助理教授。2016年担任温州医科大学中美联合针灸康复研究所美方所长,参与编译了6本中医著作,发表论文4O余篇。
“五六岁时就下决心立志学习中医。那时想法十分单纯:只为能给家人看病。大多这个年纪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而我却因为父亲得了严重的心脏病,早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那时为了给父亲治病,当家里可用的钱财都用完后,母亲把家里仅有的二间房屋,一间卖了,另一间拆了卖材料,然后我们租房子住。尽管我们竭力救治,但是我父亲仍然在我不到6岁时撒手西归。从那时起,我时刻想:如果长大后学医,至少能免费帮家人看病,而不用租房住在别人家里了。而中医针灸看病便宜,更不用我拎诊包,所以我更想学中医。”这便是杨观虎教授与中医结缘的开始。
之后,他便一直在中医的这条道路上持续坚持,为求在中医上有更深的造诣,他在中国、日本、美国3个国家之间辗转多年,孜孜不倦的钻研中医学问,现在他在美国辛辛那提市经营两个中医诊所,每天接待很多病人。本期《千人》杂志对话杨观虎教授,聆听他30多年的国内外从医经验,为我国中医走向国际提供启发。
中医药科学化:尊重中医药规律的科学化
自20世纪初,随着中国近代革命的浪潮西方现代医学进入中国,并获得快速发展,人们便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审视中医,但是由于中医药是在经验医学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而来,在客观证据、精细化、量化上存在某种程度的欠缺,这就导致了中医药领域开展起轰轰烈烈的“科学化”讨论。
其实,中医药由于科学化难度极大,其存废之争一直未曾停止过。有人统计,中医药自北洋军阀时期到现在,经历了5次较大规模的存废之争。为了挽救中华民族这份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中医界进行了长期的顽强抗争,仅直接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请愿抗争就有十多次。
杨观虎教授认为,中医药科学化是中医药走向世界,拥有国际话语权的关键,科学化也必定是中医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他强调,中医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规律、指导理论等,中医药的科学化必定是以尊重中医学的学术规律的科学化。
杨观虎教授说道:“中医药的科学化,首先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中医药的标准化较其他行业更难,而这个标准要由政府部门来推动,小的行业协会、学术组织的行为很难被全世界认可。”
在杨观虎教授看来,几千年以前,中医就开始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辩证施治,这是非常难得的,中医理论的辨证施治,不仅要考虑病人自身的状态,还要考虑气候、环境等相关因素。“中医在外行看来有些玄乎,但是确实有一定内在机理。”杨观虎教授介绍道,“我曾治疗过肌筋膜疼痛症患者,针对这些患者,我在每个季节给出的治疗方法都不尽相同,会根据气候变化加一些祛湿、温阳的药。”
杨观虎教授表示,中医科学化要适应中医个体化个性化治疗的特点,西医现在也开始关注个体化医疗,诸如精准医学、癌症治疗的基因筛查与抗癌药敏感性检测等,可以说个体化是今后医疗的最高境界。
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
中医药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悠远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得到相应保障,才能更好地掌握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也强调要加快形成自主中医药知识产权,促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提升中药工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上一篇:读钱超尘《中国医史人物考》有感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