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良药--青黛
《荀子》中有一句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里的“蓝”,指的是一种植物;而青,则是从蓝中提取的一种染料,同时,也是一种中药。取爵床科的马蓝、蓼科的蓼蓝、十字花科的菘蓝的叶或茎加工,制成干燥粉末或团块,就能得到中药青黛。在电视剧《本草中国》中,世代与青黛为伴的福建仙游县书峰乡黄玉满,收割马蓝、采摘鲜叶,放入池中浸泡发酵。三天后,池水变蓝,黄玉满向池中加入石灰,并用木棒冲击水面、加速转化,得到神奇的黛色浓液;然后滤去多余的水分,纯化晾晒,最终获得道地药材“书峰青黛”。
清热愈痰嗽
在北宋年间,宋徽宗赵佶有个宠爱的妃子,得了咳嗽病,日夜不停,还出现头面部肿大。太医不知妃子所患何病,不敢贸然下药。徽宗无奈,便对李太医下令,三天之内治好妃子之病,否则就要杀头。李太医忧心如焚,回到家中与妻子抱头痛哭。此时恰好街上有人叫卖咳嗽药,他便急忙让家奴去买了10贴。李太医将此药3贴,一并放药锅中,亲自煎煮,自己先试服,未见任何不适,再将余下的药仍以3贴合为一贴,带入宫中,让妃子服用。第二天一早,妃子传出话来,服药后竟一夜未咳,面肿也消了不少。
徽宗大喜,即刻赏赐了李太医黄金和布匹。李太医心想,这妃子的病虽然见好了,但如果皇上来向我要药方,我岂不无言以对!于是又让家奴去找来那位卖药人,并以重金买下了他的药方。原来这配方竟然十分简单,只有蚌粉和青黛两味药。做法是:将蚌粉放在新瓦上炒得通红后,拌入青黛即成。
后来,人们将方中的蚌粉改为海蛤壳,与青黛同用,取名黛蛤散,用于治疗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医学从众录》中使用了同样的配方,做的是丸药,用于治疗咳嗽吐痰、面鼻发红者,方法是:用青黛四钱、蛤粉三钱,炼蜜为丸,如指头大,于临卧时噙化三丸。《症因脉治》以青黛与浮海石、瓜蒌仁、川贝母配合,做成青黛海石丸,治疗肺经咳嗽有热痰者。原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已故名医潘澄濓研究员诊治支气管扩张症,善用黛蛤散。将该散配合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汤、丹溪咳血方使用,形成了敛肺止血膏,供支扩咳嗽咯血患者较长时间调治。青黛味咸、性寒,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痹、小儿惊痫。我在临床中遇到热毒炽盛的病症,也常常会用到青黛。比如对于咽喉肿痛的病人,常与板蓝根、元参、桔梗、甘草同用;对于咳嗽、痰中带血的病人,与海浮石、藕节、黄芩同用;对于咳嗽、烦热、易怒的病人,与蛤壳、山栀、浙贝同用;对于火毒疮疡、痄腮肿痛的病人,则与银花、蝉衣、牛蒡子同用。
凉血治癌症
在《广五行记》中记录着这样一件怪事:唐永徽中,绛州一僧,病噎嗝不下食数年。临终命其徒弟曰:“吾死后,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苦吾如此?”僧死后,徒弟依命开视其胸,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悉似肉鳞”。一弟子视其有生命,投诸食味,只见速化为水。又投诸毒物,亦皆消化。这时,一僧人正在制作青黛,顺手投入少量,这肉状物很快就化成水了。于是,人们认定这青黛能治噎疾。
现代研究发现,青黛的主要成分是靛蓝、靛玉红、靛苷、色胺酮、青黛素及大量无机盐等,有抗肿瘤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靛玉红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对肺癌的抑制率为43%左右,对小鼠乳腺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长期大量服用靛玉红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均能随症情的好转恢复到正常水平,原来体液免疫低下的病人服用靛玉红后亦可恢复正常。
据临床观察,青黛用于白血病,成人每次口服青黛6~12克,每日3次,连续服用1月至半年以上,治疗22例慢粒患者,其中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4例,进一步11例,无效3例。或用靛玉红片150~200毫克,每日3次口服,连续用药1月至半年以上,治疗慢粒患者314例,总缓解率为59.87%,总有效率为87.26%。大部分患者用药一周后,自觉症状好转,如乏力、头晕、腹部饱胀、多汗等症状减轻,体重增加。多数患者用药后半月至1月血象改善,肝、脾缩小。
急性白血病患者,常见发热、出血的临床表现,中医辨证为热毒炽盛,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衄血,治疗上多采用凉血散血法,安其动血,散其瘀血。青黛可谓是对证之选。解放军210医院中医科血液病主任黄世林,为了不让白血病患者年轻的生命因这样的疾病消逝,挑战白血病,潜心研究。《本草中国》电视剧介绍,这位1947年入伍、部队生涯65年的共和国将军,循着传统中药材雄黄、青黛能解毒化瘀的思路,成功研制了中成药复方黄黛片,经过近200例应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用行动诠释了中药人济世救人的光荣梦想。
解毒疗疮痒
上一篇:夙所钦敬的国医大师朱良春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