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郭诚杰 针药并用 疏通补调

•从“疏、通、补、调”出发,郭诚杰认为乳腺病的病机以气血痰湿火瘀阻为多,在以调肝为先的基础上,配合脏腑辨证和气血辨证处方用药、选穴,或疏肝理气,或化瘀散结,或祛痰清热,或健脾利湿,通经活络。

•对于内伤杂病者,郭诚杰在辨证基础上,以“疏、调”为先,先以方药疏调肝气,人体气机枢纽之肝气调顺,则其他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才可有序进行。对内伤杂病,不论病症归属何经,常配以肝经原穴太冲和募穴期门,以理肝气、平肝风、调肝血。

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为陕西省名老中医、针灸大师,从医数载,以乳腺增生病、周围性面瘫等病的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见长。先生在学术上硕果累累,经过数十年的潜心钻研,秉承中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原则,形成了“疏、通、补、调”的学术思想。



 

中医认为,所有疾病不外虚实两端,实有外感六淫之邪及内伤气血痰火湿食,虚为素体虚弱或久病阴阳气血津液所伤。其总的治病原则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郭诚杰教授博览古代诸家医籍,广阅现代针灸医书期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积淀,反复思考、总结提炼,提出了“疏、通、补、调”学术思想,这一思想是对中医治病原则的具体深化,其本质“疏”与“通”针对实证而设,而“补”仅对虚证而立,“调”则是对机体失衡的病理状态的调整,使阴阳平衡,精神顺治,疾病恢复,身体康健。

疏、通、补、调的含义

疏 即疏散、疏导之意,其有两层含义:一指疏散外邪,对外感六淫实邪为病者,治宜疏散,即采用疏散外邪之法为主治疗,具体为或宣发疏散风寒,或疏解风热之邪,或清热化湿除燥,使外感邪气尽退则病安。二指疏导、舒畅之意,疾病或因情志失调、起居不节等不内外因所致之内伤实证者,或为气血痰火湿食等有形之邪停聚脏腑经络者,皆应疏调气机。郭诚杰教授认为人体气机关键在于“以肝为枢”,若“以肝为枢”气机障碍,必致阴阳气血紊乱而见脏腑、经络之病。针对人体气机这一特点,以“疏肝”为核心,疏肝气,补肝血,柔肝阴,恢复肝的阴阳平衡及其他脏腑的功能,病去体安。

通 指畅通脏腑、经脉,或化瘀逐湿祛(积)食等直去脏腑经脉中的有形无形之实邪,使因实邪堵塞经脉而致不通之邪尽去,经脉通畅,气血流畅,脏腑组织器官得以营养而功能正常,其方法是运用针灸之法在局部、远端或应用中药之法行气活血,促通局部经络气血的运行。

补 即补益不足。对于素体虚弱,或因病致虚,或年老体弱者,则以“补”为要,或益气养血,或补益肝肾,扶助正气,改善功能。其方法或针,或灸,或药,正复则安。

调 即调理。临床上对于诸多虚实证不很明显、虚实错杂或脏腑功能紊乱初起者,郭诚杰教授主张以针灸、药物调和、调理,调经脉,调气血,调上下,调内外,调情志,调饮食起居等,以平和为期而纠正紊乱的脏腑、经脉与气血,逆转病情向愈。

疏、通、补、调的应用

以肝为枢论治乳腺病 郭诚杰教授以针或药或针药并用治疗乳腺病见长,他在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积累,继承和发扬张仲景调肝以治四脏的学术思想,创新地提出了“以肝为枢”,以通气血、补肝肾、调冲任,治疗乳腺病的学术思想。

肝脏是人体生理病理的核心、枢纽,肝藏血、主疏泄正常,则五脏运转如常,人体气血运行通畅,四肢百骸经络九窍得养,行动灵敏。《素问·调经论篇》及《灵枢·本神篇》都指出:“肝藏血”。肝脏具有根据人体活动需要调节外周血量和血凝状态的功能。金元四大家朱丹溪《格致余论》云:“司疏泄者,肝也。”肝具有调畅气机,调节情志的作用。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顺畅有赖肝气条达,肺之宣发肃降、脾之运化水谷精微、胃的受纳、胆汁的排泌等均有赖肝对气机的调节。因此,肝是脏腑气机的枢纽,肝脏一方面通过调节气机调节其他脏腑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十二经脉的接续和气血循行来加强脏腑间的联系和影响。唐容川《血证论》指出:“木之性主于疏泄。”肝脏调节气血,调节情志,肝气条达则心情舒畅,否则郁郁寡欢、情志压抑;或肝疏泄太过,上逆而躁怒。《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其充在筋。”又《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阐明了肝以藏血濡养筋膜;肝血亏虚则筋膜失养,致肢体拘急不利。冲任二脉起于胞中,为十二经脉之海。肝主藏血,通过对经脉气血的调节起到调节冲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