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文化 各地粽子与健康
再过几天就到我国传统的端午佳节了。儿时对端午节的记忆是早起踏青、小伙伴互相碰鸡蛋,女孩更喜欢手上、脚上、甚至脖子上都戴上漂亮的五彩线。当然,吃粽子是过节的头等大事,看妈妈包粽子、参与其中,是童年很愉快的事,长大后,我依然很喜欢每年端午节吃粽子的“仪式感”。
我国的粽子基本分为八大流派,北方偏素,南方偏肉。我的记忆是妈妈包的红枣糯米粽,属北京派的一种;山东粽虽也同样用红枣,但却是黄米粽子,是粽子里年纪最大、资格最老的祖师爷辈;南方流行肉粽子,无论是广东、闽南、嘉兴都以加入猪肉、火腿、咸蛋黄等为特色。粽子各具特色,吃法也不尽相同。
首先,吃粽子要趁热。尤其对于消化功能较弱的老人和小孩,更要如此。有说法称,粽子吃多了不易消化,其实指的是吃凉粽子,无论是糯米还是黄米,凉后都会出现淀粉回生、变硬,影响消化。
其次,吃粽子要巧搭配。一句话总结就是,素粽配鸡蛋,肉粽配蔬菜。素粽作为一餐的主食,尤其是早餐,还需搭配一个鸡蛋补充优质蛋白;肉粽的脂肪含量较高,额外搭配蔬菜,营养就均衡了。
最后,吃粽子还要因人而异。消化功能弱的人应吃热粽子,肉类脂肪含量高的粽子要少吃,避免消化不良;糖尿病人一定要把粽子算作主食量,对于肉粽尽量浅尝即可,猪油配糯米,会提高餐后血糖升高速度且维持较长时间;对于慢性疾病的人群来说,控制身体总能量是重中之重,因此不宜大量食用特色肉粽,如香港的肉粽、广东的肉粽等,它们的统一特点是高脂、高盐、高热量。
上一篇:国医大师陈可冀 一葱一蒜能防病
下一篇:民谚释义 养生启示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