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岐黄针术 纪录国医沉浮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年来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加大中医古籍的整理与保护,助推中医针灸成功“申遗”,实现《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医文化的科普宣传,为传统中医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针灸,中医走向世界的“名片”

 

针灸是中医最早和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中医针灸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延绵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一书,针灸针可追溯至远古时代。中医针灸不仅是保健和治病的实践技术,更是人类有关生命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中医药走向世界,离不开中医针灸这张“名片”。中国传统文化要能够被世界人理解和接受,需要借助中医针灸作为文化载体。

 

为推动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保护模式,强调保护传统文化,以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2004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公约》。2005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2月,又出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文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6年成立了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下设专家组,办公室设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申报工作。同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申报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医针灸、中医正骨疗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等9项传统医药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传承保护工作。

 

2008年9月,“中医”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因申报规则的具体要求,2009年10月改为“中医针灸”申报。2010年5月,通过联合国教科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附属机构评审,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中医针灸”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5年来,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组织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中医针灸》,开展了中医针灸传承流派研究、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资料整理工作,出版代表性传承人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集《中医针灸传承集萃》,以及举办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巴黎展、中医针灸澳洲展、相约北京中医针灸展、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与发展专家座谈会、中医针灸申遗成功3周年、5周年的系列纪念活动、首届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等科普宣传、学术交流活动,推进了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如今,针灸已经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传播,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有相关立法,针灸教育发展迅速。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介绍,我国独特的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并积极影响着21世纪的全球医疗。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增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有助于从文化层面更好地总结传承,促进中医针灸发展;为针灸的传统理论和技法提供平等存续与发展的环境;提高了中医针灸的共享度,造福更多的民众。

 

中医古籍,让世界有了中国记忆

 

很多人说,《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是实至名归,因为这两部书在中医药学领域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的奠基之作,它总结了公元前200年前的医疗经验和医药知识,建立了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部巨著。《本草纲目》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中药学的成果,它的内容涉及了多学科,被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 “世界记忆工程”,旨在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人类记录进行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