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之路上不停求索 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百岁华诞

阮士怡教授,1917年2月生,河北省丰南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

 

1946年6月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名中医,荣获天津市卫生系统“伯乐奖”。

 

阮士怡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70余年,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推动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分化与发展,创建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心血管学科、老年病学科。他倡导并组织了中医药科学研究,提出了“心—脾—肾三脏一体”整体观防治心血管病及老年内科疾病,创造性地提出“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设想,并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二等奖3次、三等奖5次;参与研制了补肾抗衰片、降脂软脉灵Ⅰ~Ⅳ号、新生脉散片、活血保心丸、粘脂饮等中药制剂8种,其中上市一种。撰写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34篇,科普文章65篇;培养研究生数十名,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

 

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70余年,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他推动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分化与发展,创建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科、老年病学科。他倡导并组织了中医药科学研究,提出了“心-脾-肾三脏一体”整体观防治心血管病及老年内科疾病,创造性地提出“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并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多次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奖。现仍然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在96岁高龄时任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传承博士后的指导老师,98岁荣获第二届国医大师称号。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日寇侵华 弃工学医

 

阮士怡叔祖父阮鹤庭是当地知名的郎中,父亲则经营着一家中药铺。儿时的阮士怡喜欢课余时在父亲的中药铺帮忙,他总是被整面墙的中药柜所吸引,父亲注意到了阮士怡的兴趣,时常为他讲解一些中药材知识。从小的耳濡目染,阮士怡逐渐在脑海中形成了对中医、中药的初步认识。

 

上世纪20年代,时逢军阀混战,阮士怡被迫辍学,但爱读书的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后来,他参加北京高中数理化会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工学院及辅仁大学两所学校同时录取,当时崇尚理科的他毅然选择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就学。

 

正当他专心攻读工学专业时,日寇全面发动侵华战争。阮士怡反思:“国难之时如无强健体魄,何以御外侮强敌?”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工学专业,于次年考入北京大学医疗系,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

 

毕业后,阮士怡辗转天津多家医院,从事西医内科临床工作近10余年。但他心中却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有机会研习中医。正如林语堂曾经说过的话:“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38岁的阮士怡,带着自己那颗幼年种下的梦想种子,奉调协助天津市市立中医医院的建院工作,全心投入到他喜爱的中医事业中。

 

组建医院 创建学科

 

1955年奉调协助天津市市立中医医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身)建院工作,从此他一生都在为中医医院的建设发展而奋斗。

 

阮士怡先后拜天津名中医赵寄凡、陆观虎为老师,随师侍诊,深得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在跟随老师的临诊过程中,对老师的临床诊治感受深刻,对祖国医学的经方治验颇有心得。如阮士怡经常说:学习中医就应遵循老师常讲的“审证求因,从因施治”的治疗原则,临床诊病时要善于辨证求因论治,以治其本。阮氏继承了赵寄凡、陆观虎老师用药轻灵,遵守经方,从不大方大剂的临证用药特点,处方用药精而效好。

 

阮士怡教授成了“学中医而探骊得珠者”。探骊得珠,本意指人入险境而求得珍宝。阮士怡放弃了原来的西医岗位,在一条前途未卜的路上摸索,确实要冒一定的风险。1964年,为了更好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学,阮士怡主动要求参加了天津市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开始在中西医结合道路上求索,一生矢志不渝。两年的学习期间,他全面精读了中医基础理论,潜心研究中医古籍,虚心求教,深得系统学习之益。从此“……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病必求其本……”,成为阮士怡教授临床治疗及科研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