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国医大师徐景藩二三事

我早在青年时代,就常拜读徐景藩的文章,大多数从《中医杂志》《江苏中医》等刊物中汲取经验。他的文章文笔流畅,说理透彻,使我仰慕不已,获益匪浅。

 

终于有一天我见到了徐景藩教授,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77年7月1日,当时南京新医学院附院(现为江苏省中医院)来仪征县朴席公社巡回医疗。医疗队由穆科长任队长,徐景藩任副队长,成员有盛灿若、周福贻、蒯正举、孙久娟、王道友、邓新达等同志。徐景藩教授和我们相处6个月,他医德高尚、精湛技术,待人和蔼。至今虽过去38年,我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下乡巡回医疗

 

当时仪征县朴席公社卫生院条件有限,加之预防地震,医疗队的同志都住在防震棚内,夏暑之际,蚊虫纷飞,夜间常常无法入眠,但徐景藩和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每天仍然热情饱满地投入门诊或下乡巡回医疗工作。

 

徐景藩的病人特多,十里八乡的病人都跑到朴席卫生院来找他诊病。他的诊室里三层、外三层,病人挤得水泄不通。徐景藩都逐一认真进行望、闻、问、切,然后书写病历、处方,常常诊察到下午1~2点钟才顾得上吃饭。他态度和蔼、看病认真、疗效确切,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爱戴,有不少病人远从安徽等地专程来朴席卫生院请徐景藩诊病。

 

下午,一般是下乡巡回医疗的时间。那时的乡镇,交通不便,卫生院连自行车都没有,有时要到十多里外的地方巡诊,我背着药箱陪着徐景藩,北边最远的地方要跑到新集镇,南边要跑到土桥。徐景藩从不叫苦,他诙谐地对我说:“多跑跑路还可以锻炼身体呢,我早上坐了一上午了,下午出来走走,正好活动活动筋骨,舒坦呢!”

 

徐景藩在巡回医疗时,他的作息时间是:一早即起身,先做广播操,后读线装本李东垣的《脾胃论》、李中梓的《医宗必读》等书。上、下午诊治病人、出诊,晚上有时还自娱自乐拉起二胡,陶冶情操。徐景藩在朴席公社巡回医疗时,结识了不少老干部和广大群众,救治了不少病员,至今在朴席地区仍传为佳话。

 

看望两位老人

 

徐景藩中年时的一位同事姓薛,在江苏省中医院工作,祖籍仪征县朴席镇。上世纪六十年代薛医师已去世,这次巡回医疗恰好到薛医师家乡巡诊,徐景藩便问我薛医师家住哪里,让我带他去。我陪着他到了薛医师家中,那时屋内有三四人,其中便有薛医师的老母亲,还有她的儿女。徐景藩见到薛老太太说:“您老人家好!我是您儿子的同事,您今年多大高寿?”薛老太说:“徐医生你好,我今年91岁了。”徐景藩握住薛老太的手,薛老太两手颤抖,老泪纵横,显得异常激动。徐景藩在他们家中拉拉家常,也询问些他们的困难,薛医师去世的早,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临别之时徐景藩将几十块钱塞进薛老太的口袋里,并说:“给您一点钱,买点东西吃吃,不成敬意。”那时徐景藩是副主任中医师,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90元左右,几十元钱在当时算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徐景藩作为省城的名医,他下乡巡诊还不忘拜访民间的老中医。徐景藩问这位老中医:“你们这里哪些病多?”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中医说:“朴席地区位于长江之滨,水网地带,湿邪戕人较多,易患风湿病、湿温、泄泻、黄疸等等。”徐景藩一边认真地听,一边认真地记录。后来,徐景藩在朴席地区看病或巡诊时非常注重这一点。遇到患湿病患者,通过辨证论治,因地制宜,分别运用芳香化湿、温化寒湿、清热利湿、利水渗湿诸法,治愈了不少患者。徐景藩在巡回医疗结束时,还撰写了一篇论文《在朴席地区巡回医疗——<祛湿法在临床上的运用>》,后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医杂志》上。

 

扬州、仪征之缘

 

徐景藩于1927年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一个中医世家。他在扬州、仪征有两位非常好的老友,一位是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扬州人任达然主任中医师,另一位是扬州仪征籍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弼臣教授。由于工作关系,他们三人一年总要相聚1-2次,因而扬州、仪征成了徐景藩第二、第三故乡了。

 

1991年,他们三位老专家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时批准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并同年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津贴,此是第一缘分。

 

上世纪80年代,徐景藩、任老、刘老三位老专家被扬州市中医院同时聘为名誉院长,此是第二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