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国医大师裘沛然诞辰百年之际
裘沛然(1916年1月30日~2010年5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裘市村。11岁师事姚江学者施叔范先生,1931年求学于一代医擘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师事丁济万先生。1958年应聘进入上海中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1984年后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上海文史馆馆员、《辞海》副总编兼中医学科主编,是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的导师之一。1979年后担任上海市市政协常务委员兼“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2009年4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医学上有高深的造诣,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通晓文史哲的学者和诗人,人称一代鸿儒大医。曾主持编写和主编的著作达40部。其中,《裘沛然选集》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中国医籍大辞典》获国家辞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大方复治起沉疴
裘沛然教授自1934年从事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工作至今长达70余年,他年逾九旬仍然坚持临床第一线为患者解除病痛,深得病家的拥戴。他在治疗疑难杂病顽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特别服膺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学术经验,竭尽发掘之能事,曾系统研究《千金方》中近六千个处方,总结其处方遣药特点是简洁、平正、奇崛跳脱与杂而有章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后世医家有嫌孙氏某些处方“庞杂繁乱”,但是具有睿智的目光和深厚的功底者,则深知孙氏其方之“杂乱”正是奥妙之所在,体现了处方“反、激、逆、从”之妙用。故在治疗重症顽疾时,多效法思邈,以大剂庞杂组方或奇特配伍而屡起沉疴危疾。
大方复治法是广集寒热温凉气血攻补之药于一方的治法。古代方书,列有此法,而后世在这方面似乎注意较少,以致良法日渐湮没,影响中医疗效的提高。裘沛然在行医早期时,多推崇丁氏处方平和轻灵,讲究丝丝入扣。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使他渐悟“大方复治法”之奥妙。他对治疗慢性肾炎,总结多种方法可随证结合应用,即一为清热解毒,二为温补肾阳,三为培益脾气,四为滋阴补血,五为祛湿利尿,六为辛温解表,七为收涩下焦,八为通泻肠胃等等。一方之中,补血又祛瘀,补气复散结,培脾合攻下,温阳兼清热,收涩加通利,集众法于一方。看似药味庞杂,然而乱而有序,众法合一,治疗危疾大证,往往收到桴鼓之效。如于2002年治一患急性高热证的病人,发热39.5—40℃,经多名西医专家会诊,各种医学检查,未能明确诊断,21nx.com用了多种退热西药,而高热持续达九天之久,乃求治于裘老。老师经过仔细询问并听取专家汇报病情,察色按脉后为其拟一方,以表里相合,气血双清,寒温反激,邪正兼顾,剂量亦较通常加重,以高热偏用辛温,痞满不避甘药,甫投一剂而高热退至37℃。次日又驱车医院复诊,病人喜形于色,惟告尚有虚烦感觉,嘱原方再服一剂诸症全消。
中医辨证论治,首在辨别阴阳与协调阴阳。辨证之表里寒热,脉之浮沉迟数,其他种种,皆有阴阳之别,知其偏胜,使之协调,为施治大法。故见脉迟为寒而用温剂,脉数为热而用凉药,固为施治常法。裘教授则认为,对某些疑难重症或顽症,应跳出常规思维,要懂得“常法非法,法无常法”的道理。如在某种情况下见脉数可用温,脉沉亦可用寒。例如他治一王姓男病人远道来就诊,患心动过速症。诊脉时每分钟搏动达180次,自诉心跳不宁,神情恍惚,脉虽数疾而细软乏力,苔薄舌色淡红,面色苍白时有升火之感。诊为心阳式微而浮火上亢,心气不敛以致逆乱。以峻用温药治之,取法炙甘草汤加附子,药用桂枝21克,炙甘草、干地黄、党参、麦冬、阿胶(烊化冲服)、熟附子、又加生姜、大枣。嘱服5剂。复诊时自诉脉搏已减至每分钟130次,心悸之症大减。效不更方,嘱更服5剂。三诊时病人脉搏跳动已恢复正常,每分钟为80次,诸症悉除。本案以炙甘草汤加附子治疗心动过速症,较之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原意则更具创新,如根据脉数为热之说,拘守“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语而用寒凉,则其后果自可想象。
倡导医患相得法
上一篇:温长路谈民俗养生
下一篇:小暑浴人浴物 约定成俗千年不衷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