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浴人浴物 约定成俗千年不衷
小暑到来的农历六月,阳光炽烈,气温较高。虽酷暑难捱,但人们利用太阳晒衣晒被,浴人浴物,是人类聪明智慧的表现,约定成俗,千年不衷。
民俗渊源
“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起源于唐代。传说当年唐僧师徒历经千难万险从西天取回的佛经,在回国的途中不幸堕入大海,全部被海水浸湿。后天晴日朗,阳光明媚,他们把经卷晒干。这一天正是六月初六,因这好天气来得十分及时,如同天赐一般,故而得名。
后来,人们就围绕这天“天晴日朗”这个中心做文章,许多民俗就由此产生了。有晒书晒被的,说是可以杀死蛀虫;有晒面做酱的,说是品高味美:有油刷门窗、梁柱的,说是能防水拒蚀;妇女则要洗头,说是这天洗了头一年头发可不腻不垢;有吃馄饨的,说是可以预防疰夏病;有给猫狗洗澡的,说这天是猫狗的生日,洗澡可以防病驱灾。
养生之道
现在看来,这些民俗虽然有夸大作用之处,甚至有些神秘的色彩,但大多数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六月六处于大暑过后、立秋之前,此时天气炎热,人们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集中进行——次灭菌、杀虫的卫生活动,或对人、对家畜、对建筑物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从卫生学角度讲都是有益的。
晒书、晒衣被,防蛀防霉
藏久了的书不仅容易受潮,引起书籍发霉、腐烂,而且容易被蛀虫侵蚀,造成书籍的损害。况且书中也是多种细菌栖身的场所,在人们读书时不知不觉引起扩散和传播,造成一些疾病的发生。每年夏季把藏书搬出来晒晒太阳、通通风,潮气被吸走了,蛀虫和细菌被杀死了,这对书的保护和读书者的健康都有积极作用。晒衣被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特别是为冬季御寒准备的棉衣、棉被在热天晒晒太阳更好。因为除能消除细菌和潮湿的危害、对衣被起到必要的保护外,还能达到松软棉絮、提高保温程度的目的,使人冬天穿盖起来更暖和。
当然,由于衣被的质地不同,对太阳光的承受能力也有很大差别,在晒太阳时要掌握好分寸。如皮毛类衣物、腈纶制品比较耐晒,一般不会影响它的强度,可以放心曝晒;棉纤维、氯纶、涤纶制品耐光程度就稍差一些,晒的时间可稍短一些;丝绸、丙纶、锦纶制品耐光程度很差,稍微晒一下就行了。
上一篇:写在国医大师裘沛然诞辰百年之际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