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医堂形式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目前,各地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给百姓就医带来便利,有助于解决他们的“看病难”问题,这些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地方都被称为“中医馆”或“国医堂”。
开在社区 紧贴老百姓生活
作为一家民营机构,遵义市红花岗区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百姓提供中医药为主的基本卫生服务,尤其在妇科、内科等科室,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特色优势。
负责人谢进告诉记者,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医院有时就不收费了。能扎针治好的尽量少开药,为患者节省开支。
由于离家近、收费低,附近不少居民生病后首选这里看中医,目前一年接诊约3万多人次,慢性病、消化系统疾病、颈椎病,脑供血不足,高血压,是这里诊治的常见病。
在杭州市拱墅区祥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汤爱芬给记者讲述着养生经,“我的体质偏于气虚。按照中医大夫的嘱咐,少吃破气的食物。比如萝卜我就少吃。”在这里,她学到了中医养生知识。
基层中医馆在一些疑难病的医治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社区医院,一位患肝功能严重损伤疾病的患者在三甲医院长期治疗未见疗效,来到“国医堂”经过三个多月的针灸、按摩、理疗、汤药治疗后,基本可以出院了。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的退休职工刘焕群,患有肺气肿和心脏病,上下楼梯喘得上气不接下气。大医院没治好,来到桃园社区中医馆,经过半个多月调养,症状竟然明显好转,他自己说“就跟没病人一样,既不喘也不累了。”
制度建设 人才资金是关键
无论是天津市“国医堂”打造全科一站式接诊方式,还是杭州市实现15分钟社区中医服务圈发展之路,各地思路先行、政策完善,全力扶持中医馆建设。
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中医药“三堂一室”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和《湖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中医药“三堂一室”建设评审验收细则(试行) 〉的通知》,武汉市明确要求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必须分期分批完成 “国医堂” 建设,并纳入各区卫生计生委的绩效考核。
截至2014年12月,武汉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量达到总服务量的30%~40%。该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都建立了“中医养生堂”“名医堂”和名老中医工作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国医堂”,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培训了一批能中会西的基层医疗队伍。
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下派、返聘、引进、培养”等手段,先后从省、市、区属二级以上医院选派500余人次中医药专家及技术人员支援和帮扶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从退休的中医专家中聘请部分专家到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坐诊;公开招聘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充实到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机构相应的临床岗位;一批硕士研究生也走上社区中医药工作管理岗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各地数据统计和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国医堂”建设实现了“五升五降”,即门诊量、医疗总收入、中医药使用率、居民对中医药接受度和知晓率、服务满意度上升,药占比、次均费用、抗生素使用率和输液人次、医疗事故和纠纷发生率下降,医保基金和新农合基金稳中有降,彰显了中医药在基层的生命力,放大了医改的惠民效果,促进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国医堂已经成为各地基层卫生工作的亮点。
2012年以来,石家庄市专项经费达到了7650万元。将符合条件的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和中医诊疗项目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住院补偿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截止2014年底,96%的乡镇卫生院、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300种以上中药饮片。
2011年,杭州市政府出台《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中医药工作的投入力度,确保中医药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卫生投入增长比例,2013年杭州市制定了国医堂馆设置标准和评估考核细则。
上一篇:让文化在医院建设中扎实落地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