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诊格言

“恶寒一切属表,虽里证悉具,而微寒者亦是表未解。”——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恶寒第二》

按:此言恶寒为诊断表寒证的主要依据。表寒证是寒邪袭表,卫阳被郁所致,恶寒为表寒证必见的症状,正如《伤寒论》第三条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故成氏曰:“恶寒一切属表”。表寒证因失治或误治,表邪可以传里,但只要恶寒一症未除,便可说明表证亦未罢,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正是此意。此言不仅在鉴别表里证时有一定意义,也可作为用药的重要依据。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按:条文中的“阳”和“阴”分别代表《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和少阴病,本条的原意是以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此恶寒应理解为畏寒)作为太阳病和少阴病的鉴别要点,在临床中亦可以此作为表寒证和里虚寒证的鉴别要点。发热恶寒并见者,病属表证;若无热恶寒者,病属里虚寒证。虽然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是表寒证和里虚寒证的主要鉴别点,但临床应用时还应四诊合参,全面分析,不能执一不变。

“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即解;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明·方隅《医林绳墨·卷七》

按:内伤恶寒,为阳虚所致,遇暖则阳气得助,故恶寒可暂缓解。外感恶寒,为寒邪袭表所致,当发其汗,使寒邪从汗而解,而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无助于驱寒,故恶寒不除。临床可以此为鉴别内伤和外感恶寒的依据之一。

“汗出而恶寒者,则为表虚。无汗而恶寒者,则为表实。”——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恶寒第二》

按:此言表虚证和表实证的鉴别要点。表寒证是感受风寒之邪所致,但因体质的差异,腠理的疏密,因而有表虚证和表实证的区别。二者的鉴别点,固然可以从脉象上分辨,如表虚证脉浮缓,表实证脉浮紧,但有汗无汗是其主要鉴别点,此言对临床鉴别表寒证之虚实有指导意义。

“往来寒热,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清·何梦瑶《医碥·寒热》

按:疟疾之往来寒热,常发有定时,寒战和高热交替而作;其他诸病,如少阳病,热入血室之往来寒热,常发无定时,时冷时热,发热和恶寒交替出现。

“内伤发热,时发时止;外感发热,热盛无休。内伤则手心热,外感则手背热。”——清·程本轩《医述·审证》

按:此言内伤发热和外感发热在症状上的不同特点,可供临床诊断内伤、外感发热时参考。

“潮热日晡发,日晡属阳明。”“(日哺)潮热为里实可下之证。”——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潮热第五》

按:此二句格言说明“日晡潮热”为阳明腑实证的热型特点。并指出“日晡潮热”为可下之证。所谓“日晡”,即申酉之时,相当于下午三点至七点。喻嘉言曰:“盖日晡者,申酉之时,乃阳明之旺时。”日晡为阳明经气当令之时,若此时肠胃内有实热,两阳相合,故发“日晡潮热”。因“日晡潮热”为肠胃有形实热之所发,故为可下之证,下之邪热去,潮热自愈。此言切合临床,可作参考。

“潮热之热,有时而热,不失其时……至于发热,则无时而发。”——金·成无已《伤寒明理论·潮热第五》

按:此言说明潮热和一般发热的不同点。潮热即如潮水来潮一样,发热或发热更甚有一定的时间规律;而一般发热,无一定时间规律。潮热有日晡潮热,午后潮热和湿温潮热,分别见于阳明腑实证、火旺证和湿温病。

“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按:此条言热厥病势轻重的推断。热厥,即真热假寒证,为热邪深伏,阳气内郁而不能达于四肢所致。由于热势郁伏的深浅轻重不同,四肢厥逆的轻重亦不同,厥逆愈重,热郁愈深,厥逆较轻,热郁伏则浅。此条对于诊断热厥病势的轻重,有一定参考价值。

“惟寒邪伤人,独不汗出。”——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自汗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