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苗医药文化圈
我国苗族人民主要生活居住在以湘西为中心的东部片区、以黔东南为中心的南部片区及以黔、滇、川边区的西部片区。由于语言、生活、习俗的差异形成了区域间的文化差异,活跃在各个文化圈的医药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药文化圈。
一、东部苗医文化特色 此区主要以欧氏、唐氏、龙氏的苗医学术观点为主。
湘西凤凰县苗医欧志安将凤凰县苗医整理归纳了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苗医四大特色:命名的民族性、分类的特殊性、加工炮制的简易性、配方的灵活性。二是苗医的四大特点:巫医一家、医药一家、医护一家、医武一家。三是苗医疾病的四大门类:内科、小儿科、外科、妇科。四是在临床病症上分“英”和“养”两大类疾病。
唐永江先生整理的贵州松桃苗医学术体系认为:苗医在诊断上强调“望、听、闻、脉、摸”的五法诊断;在治疗上主张两纲、两病,即冷病和热病;临床疾病上,整理出三十六经,七十二症,四十九翻,小儿十二胎病,新生儿十二抽病及七疔八癀、花、疮、四龟病(肿块)等多种皮肤及肿瘤疾病。
龙玉六苗医学术体系是在苗族生存哲学指导下的苗医药基础理论、医学临床、苗药学及养生保健等。他强调一切事物由物质、能量和条件组成,三者不能缺一的苗族生成哲学。人文人体生理、病理、病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存哲学密不可分。
二、中部苗医文化特色 中部苗族医药文化主要集中在黔东南,代表人物为陆科闵。
陆科闵先生对黔东南地区苗医药深入调查研究后总结其主要特点有:在诊断上对疾病强调两纲(冷经、热经),五经(冷经、热经、半边经、慢经、快经),三十六症,七十二病。遵循先辨冷热,再辨五经中何经、三十六症中何症、七十二病中何疾的辨证原则。在治疗原则上采用冷病热治、热病冷治两大原则;在治疗方法上采用内外兼治、以内为主、辅以外治等方法。
三、西部苗医文化特色 西部苗族医药文化较为分散,但也有其区域特色。诊断上分六望看病,即望气色、指甲、指纹、三关、形象、手相。其中云南苗医把致病因素分为毒、亏、伤、积、菌、虫六种。治则为:热药治冷病,冷药治热病,和药补体质治身体亏损病。传统疗法有自然疗法和传统外治疗法。外治法有捶打、砭针、刮痧、竹简拔罐、按摩、针刺疗法等。
三大苗族医药文化圈各自有其区域特色,也有其共同特点和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三者共同构建了中国苗医理论体系框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苗医学。
下一篇:北京市中医药文化旅游工作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