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经典理论即便是完备的
•经典理论即便是完备的,若没有每个时代的人解读,久之必然成为僵化毫无生气的玄谈。中医学生命力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在于它是开放的,绝不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在根本理念相对固定后,历代医家总能够因不同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中医学是一定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而复兴,中西医学之间必将面临着一场激烈的争论和较量,在矛盾中也一定存在很多沟通与契合,会形成“他中有我,我中有他”的复杂局面,这个复兴必将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会到来。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天人合一是根本的指导观念。纵观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医的理论是早熟的,核心理论体系一经形成,后世很难在根本理论上有所突破。在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为代表,将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理法方药模式固定下来,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根与干;两晋隋唐之后,虽然医家辈出,更突出的是在实践上的积累,和总结归类方法上的多样性,体现的更多是技巧性的东西,是基于根干发出的枝叶。中医学的发展是动态的,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使用历史的观察方法。
经典理论即便是完备的,若没有每个时代的人解读,久之必然成为僵化毫无生气的玄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医学生命力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在于它是开放的,绝不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在根本理念相对固定后,历代医家总能够因不同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无论从中医的继承还是发展的角度,都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找到历代中医学术发展的主线,并看到其背后隐藏的动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云亦云,只有通过深入研究、理性思考,才能令自己及他人口服心服,建立起对中医学的信心来。
重视从古代历史中得到启发
整部《黄帝内经》中多是讲基本理论的,较少涉及到具体的治疗方法,所载的处方只有十三个,被称为“内经十三方”,相对方剂来说,对针灸的记载就很多了,其中的《灵枢》又被称为《针经》,《素问》中也有大量有关针灸的篇章,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交通还很不便利,又处于诸侯分治的阶段,那时的物流一定很不便利,东北的药物如何到达西南?故此时能够大范围内普及的只能是不太依赖交通工具的理念和针灸工具,《内经》中少药多针的现象便自然产生了。再看《内经》与《伤寒论》都十分注重对寒邪的强调,《素问·举痛论》中几乎整篇都在强调寒邪侵犯经络脏腑,《伤寒论》更是以“伤寒”开宗明义,联系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如人口稀少、大城市多集中在北方中原一带,两汉又处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小冰河时期,气温较现在低得多,史料记载汉献帝初平四年“夏六月,寒风如冬时”,故寒邪是当时外感病的主要病因,当然会引起医家们的重视。温病学派补充了伤寒学说的不足,产生于明清时期,据高王凌《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书中的数据,明末清初时期中国人口大约在1.5~2亿左右,人口基数是汉代的3~6倍,人的数量增加意味着能源的消耗增加,尤其在人口密度很大的江南一带,是可以出现小热岛效应的,出现温热、湿热成为外感病主要病因的现象,也不足为奇了。再从整个人类发展史的宏观视角来看,两汉之前外感病较多,内伤病较少,有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者,汤液醪醴可治之,这是因为远古时期人类尚处于发展进程中的幼年阶段,人受天地的制约强于今;随着人文、自然科学的进步,人与天地相抗争的能力愈发强大,现在已经进入到人类发展的青年期,暴露出来的更多是自身内部的不调,所以在当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心理病、内分泌疾病等身心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就远远高于偏远地区,只要我们把人类发展史拉通纵观,并横向运用,理解并正确处理一些问题便不再困难。
重视文化思想史的影响
中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学科,与现代医学以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为基础相对比,中医学更为看重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的著述者们根本没有留下自己的姓氏,而只是假借了黄帝岐伯之名,这种做法在今天是绝少见到的,体现出了功成身退的老庄哲学思想,从这一点来看,《内经》的作者颇得道家思想的精要,自然会在书中体现出来,我们今天学习《内经》,若不懂得些老庄哲学,又岂能会心呢?西汉董仲舒勤勉非常,“三年不窥园”成为佳话,其学术思想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儒家成为正统,《春秋繁露》提到“人副天数”,在《内经》中也是有广泛渗透的,如唐代医家孙思邈所处时代,正是佛教的大弘时期,中国佛教经南朝梁武帝萧衍之提倡,形成了僧人吃素的传统,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孙思邈的用药,在其名篇《大医精诚》中就坦诚表明心迹,云:“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他如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是受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影响;清代考据疑古之风大兴,才会有王清任《医林改错》的出现;最应引起思考的是近代西学东渐后,西方文化至今已全盘占据了中国人的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故当代中医的研究方向多是跟随西方自然科学的步伐,对中医的评价标准也多是西医化的,造成今天中医不振的情况当与满清主政后的思想钳制有历史渊源,设想一下,在一个文字狱大兴,知识分子只能噤若寒蝉的背景下,怎会有学术的自由,僵化的思想怎能带来学术的新风?通过上述文化对中医学影响的大体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乐观地预言,中医学是一定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而复兴,中西医学之间必将面临着一场激烈的争论和较量,在矛盾中也一定存在很多沟通与契合,会形成“他中有我,我中有他”的复杂局面,这个复兴将通过漫长的几代人的努力才会来到,其后的中国新医学,可能会出现中医领跑,西医跟跑,中医有艺术,西医有技术,既见森林,又有树木的崭新的医学新气象,最终中西医的概念将会淡化,正如西来之佛学,经宋儒几代人的努力汇入到新儒学,儒释道三家合流为一一样。
重视对历代医家个人生平的研究
上一篇:太和县中医院文化
下一篇:中医药学会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