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毕生献身中医 深深热爱祖国医学
我如今已年近八旬,对生活无苛求,随遇而安,对名利早淡然物外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河北中医学院能建一座河北名医馆。河北历史上名医辈出,不乏学派鼻祖等重量级的大医,可至今无一个全面反映河北中医历史的博物馆,希望新独立的河北中医学院借省部共建的契机,在河北打造一个全国的中医圣地。
我自编自写了一幅对联,以志心声。上联:夫妻毕生献身中医,深深热爱祖国医学。下联:一世看病教书著述,相濡以沫壮心未歇。横批:扪心无愧。
李士懋,1936年出生,山东黄县北马镇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101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二、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药品审评专家。1962~1979年在大庆油田总院任中医师、主治医师,1979年至今任教于河北中医学院。
•他是铁杆中医,漫漫中医求索路,不用扬鞭自奋蹄。
•他是脉学大家,溯本求源,力倡平脉辨证,法无定法,方无定方。
•他是传承名师,传道有术善总结,深研经典,传授真经,结合病案,注重临床。
•他是谦谦君子,医者父母心,倾心为患者,大医精诚,以济世为己任。
紫红色的唐装,鹤发童颜,国医大师李士懋出现在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上,前一天从南昌辗转到北京,刚刚参加完登革热和埃博拉防治座谈会的他说话掷地有声:“中医最擅长的是急性病,中医不是慢郎中!对于埃博拉,我们充满信心,要求参与治疗!只要祖国需要,我就去一线!”
作为脉学大家,李士懋在学术上坚持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出版专著16部:《脉学心悟》《濒湖脉学求索》《温病求索》《相濡医集》等,合著12部,古籍校勘3部,编写教材2部,撰论文76篇。研究开发中药新药6项,均已获临床批件。
李士懋在教学领域也颇有建树,石家庄新石南路的诊所以及河北中医学院教学楼四楼是他的学术传承主阵地。由他带教的主任医生医术不断精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学生和在校学生也都能走出书本,在出诊时独当一面。
精勤求索 苦寒磨砺
李士懋1956年毕业于北京101中学,秉父命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期间师从秦伯未、任应秋、刘渡舟、赵绍琴、耿鉴庭、胡希恕等多位名师。他对中医开始有些认识是从一些临床实例开始的。年幼时,李士懋的母亲患高血压,父友余冠吾先生重用蜈蚣,四服药就治好了,且血压几十年一直很稳定;还有一次母亲患下颌关节肿痛,嘴张不开,余先生摸了摸,说是瘀血,予桃核承气汤,两剂而愈;其表妹患骨髓炎,求治于余先生,余先生用药后,小表妹一周内破溃,脓尽而愈,至今已50年未再痛。这些具体实例给李士懋心中种下了中医的种子,他感到“中医确实了不起”,逐渐充满了学习中医的热忱。
后来李士懋进入北中医学习,印象至深的是学校三次安排下门头沟煤矿医院实习,有一寒疝病人,他用小建中汤无效,当时的老师孙华士予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而愈。这一验案让李士懋领悟到什么是寒邪直中三阴。针灸实习时,杨甲三老师站在自己身旁,亲自指导取穴进针。李士懋毕业实习在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名医陆石如老师带教,倾心相授,使他们受益匪浅。母校的培养,恩师的教诲,给李士懋打下了较扎实的中医根基,更影响着他的一生。
李士懋1962年毕业后,分到大庆油田总院工作。当时正值大庆油田会战初期,几十万人汇集于北大荒茫茫草原,条件艰苦,气候恶劣,尤其小儿发病率很高。医院儿科 3个病区,约200张病床,住院患儿多是麻疹、中毒性消化不良、肺炎等,多属温病,病危者常居半数以上,每年仅儿科就有约500人患病死亡。李士懋在儿科任中医专职会诊大夫8年,累计诊次数万。病房的工作,为李士懋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后来讲课时,他随口举出的病例、宝贵而实用的经验以及刻骨铭心的教训,好多是来自那段岁月。
下一篇:注重师承 请来国医大师带徒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