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国医大师李振华琐感
10年前拜师李振华
2004年时,我已经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15年,时为副主任医师。在广东省中医院实施的名医工程选拔中,有幸被李振华教授收为入室弟子。当年是国医大师邓铁涛请李老出山来我院收徒,那年李老年过八旬。
要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必须要有“接钵”的能力和水平。我怕自己能力不够,理解不透,因此常加紧阅读中医经典,读书领悟,经过老师指点,研读老师的著作,反复临证实践,还常打电话或书信请教老师。经过半年多学习,我写了篇跟师体会总结,老师改后写了评语:“见其学医心切,治学认真,精益求精,谦虚务实,对余之学术思想、治学经历、诊治要点,均有了一定掌握,余深感欣慰。汉良相张良之师对张良有‘汝子可教也’之语,可见学子易得,良徒难求,余今方悟张良之师用心之良苦。”
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启发,激励我刻苦钻研。如今跟随老师研习中医10个春秋,对李老的医德医术、学术思想及其人生成长经历尤为钦佩。李老虽年高体弱,但仍孜孜不倦,不懈追求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带病坚持培养徒弟,亲自撰写或带领众弟子著书立说,至今已出版或正在编撰学术专著部近10部。尤其是《走进国医大师李振华》一书,侧重于中医思维方法学传承。书中详尽介绍了李老的医学人生经历,从中华文化的高度、《易经》哲理的角度,深度阐述中医学的科学性,总结中医学的思维方式;运用中医象思维诠释中医诊疗过程,提出“和谐”是中医治则的总纲等;还从整个医学发展进程,对中西医结合之路提出新的展望。
老师在多年的带徒期间,倾注无限的心血、精力与智慧,将自己的家传和经验倾囊相助,提携后学,培养了大批中医骨干人才。李老这种鞠躬尽瘁,为中医事业奉献终身的精神,也时刻感染着众多的徒弟和后学。老师赠送给我最珍贵的墨宝是“医源于易,易归于变,综合分析,谨守病机,处方再现”,这是大师对中医学治疗特色的高度概括,亦是吾辈从医的规范。
重视中医思维方法培养
老师在带教中尤为重视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总结了临床治病30字:“深研四大经典,精于辨证论治,执和致平,法无常法,常法无法,方有别,医无界”。他强调“学中医,必须文理通,哲理通,医理通”;学习哲学和辩证思维,是学习理解中医学的金钥匙!这些思维方法学上的培养,我认为是跟师以来的最重要的收益。更深刻地体会了中医学是具有整体观、恒动观、辩证观、天人合一等思想特色,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结合的科学。
我在201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国医大师李振华学术传承集》一书中详细阐述中医思维在临床的应用体会,深感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对临床疗效的提高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李振华老师出生在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河南省洛宁县,这是河洛文化发祥地。跟师10年中,北往郑州多少次已经记忆不清。但印象最深的两次河南之旅,一次是陪同老师和徒弟一行回其洛宁家乡义诊;另一次是2011年春去河南南阳祭拜医圣张仲景。心怀敬仰之情,寻根问祖,来到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来到中华医圣之故里。
我深感,中原出名医,史已有之,当代亦有之,这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千年传承的脉络。河南南阳出了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李振华大师被誉为“脾胃病国手”,他身处中原,善补脾胃,与医圣同出中原。李振华大师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就继承并创新了辨证论治在脾胃病的应用,强调肝脾胃同治,肝宜疏、脾宜健,胃宜和。先生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在业界得到广泛推崇,影响深远,可以认为是在当代更好地发展了仲景学术思想。
如何学好中医?尤其是中青年中医师如何在实践中领悟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掌握临床基本功,提高临床疗效?这是李振华老师晚年带徒弟、传道授业解惑中特别注意的问题,他总结自己学习中医成长之路,精练概括为“勤、恒、精、博、悟”。强调勤学善思,精读经典,心领神会,并付诸临床实践,尤其要不断拜名医为师,名师指点常可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之功。经过大师的精心栽培,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来我和其他多位徒弟,在中医思维和诊疗水平上不断积累提高,已经有两人荣获河南省政府授予的“河南省名中医”称号,我在临床中治好了许多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地区慕名而来的疑难重症患者。我觉得,这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和感恩!
上一篇:中医院文化 中医护理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